1 10 月, 2025

北京抗战纪念雕塑园外碉堡清理揭开历史谜团

unnamed-file-1425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南墙外,一座长期被埋的混凝土碉堡近日得到清理,重新展现于世人面前。这座碉堡因其隐蔽的地理位置和大部分被土掩埋,过去鲜为人知。近日,文物保护志愿者发现,相关部门对碉堡周边进行清理整治,使得这座历史建筑以清晰的面貌示人。然而,这座碉堡的历史背景仍然充满谜团。

据悉,该碉堡位于京港澳高速公路与抗战雕塑园之间的绿化带内。2013年被公布为普查登记文物时,由于周围地势逐年升高,碉堡大部分被土掩埋,仅露出高约1米的顶部。其平面呈马蹄形,故有人称其为“铁蹄碉堡”。近日,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范纪萍经过碉堡时惊讶地发现,相关部门对碉堡周边的泥土进行清理,露出了三个观察孔,曾经的“地堡”终于亮出真容。

碉堡的修复与展现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碉堡是利用混凝土分层浇筑而成,外形浑然一体、敦厚坚固。相关部门为其重修墙圈,并对碉堡周围、墙圈内的泥土适度清理,使得被埋多年的观察孔和出入口显露出来。三个观察孔分别面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均为外宽内窄的“八”字形,这让藏身在碉堡内的人能够获得较为开阔的视野。

宛平街道办事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今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他们从2月开始动工,对雕塑园前碉堡进行环境整治,施工于5月底完工。与此同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主题展览《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于7月8日面向公众开放。展览吸引了大量游客,截至9月28日观展人数已突破100万人次,也带动了雕塑园前碉堡附近的人员流量。

历史之谜与文物保护

尽管碉堡重新展现在公众面前,但其历史背景仍然模糊不清。文保标识上仅显示“雕塑园前碉堡”,未注明其始建信息。这座碉堡建于何年?为何建在此地?究竟是侵华日军筑造,还是中国军队修建?这些问题尚无定论。

记者查阅《丰台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发现,雕塑园前碉堡被列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但没有更详细的文物说明。随后,记者致电丰台区文物管理所和宛平街道办事处相关办公室,仍未能获取始建信息。据统计,卢沟桥、宛平城附近现存四座碉堡,均在2013年公布为普查登记文物,分别为雕塑园前碉堡、文字山碉堡(两座)、卢沟桥西射击场路碉堡。这些碉堡同样缺少始建信息,为它们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专家观点与未来研究

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表示,虽然这些碉堡尚未核定公布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但其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不容忽视。文物部门在历史信息匮乏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保护幸存碉堡,为日后的相关研究奠定实物基础。他指出,明确的始建信息是建筑文物的重要元素,但在历史研究中存在的“贵远贱近”倾向,导致我们对一些近现代建筑反而缺乏认知。

“历史调研并非文物部门的专利,应该动员社会力量,如搜集知情者的口述,利用高校的研究资源,针对卢沟桥、宛平城附近的碉堡设立研究课题,广泛搜集历史资料进行比对研究,或从建筑形制、材料成分等方面入手,通过多学科合作研究破解碉堡文物的历史谜团。”——刘卫东

未来,随着更多研究的展开,这些碉堡的历史谜团或许能得到解答。通过多学科的合作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我们期待揭开这些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为后人提供更为丰富的历史认知。

推荐阅读  长沙首次展出300余份抗战档案,揭示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