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利天恒在上海浦东建立全球研发中心,推动肿瘤药物创新

在浦东张江科学城,创新药龙头企业百利天恒的全球研发中心选址工作正进入关键阶段。10月14日,百利天恒创始人朱义在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活动期间向界面新闻透露,公司计划在上海浦东设立全球创新研发中心,专注于肿瘤创新药的前沿领域。
朱义表示,百利天恒的全球0到1创新研发中心将布局两大核心区域,除了上海浦东,另一中心位于美国,形成“中美双轮驱动”的研发格局。在研发方向上,公司将重点攻坚三大前沿药物赛道,包括ADC药物、AIC核药以及基于T细胞的治疗性药物,瞄准肿瘤治疗未来核心发展方向,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研发管线。
张江药谷的崛起与发展
百利天恒已有一款重磅肿瘤药物进入关键研发阶段,该药物潜在年销售额预计超过100亿元,目前已启动多个三期临床项目,其中一个三期临床的入组工作已顺利完成。百利天恒全球创新研发中心落地上海浦东,不仅填补了国内肿瘤药品等高端药物研发领域的空白,也为张江药谷的创新药产业链补上关键一环。
“选择落地浦东,正是看中张江成熟的产业生态与高效的政策支持,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保障,能让我们的创新成果更快走向临床。”朱义表示,未来将依托张江的资源优势,冲刺全球市场。
全球创新药物的上海速度
地处张江的罗氏研发中心也在持续刷新全球创新药同步上市的“上海速度”。2025年,罗氏张江研发团队实现一款进口创新药与全球同步研发、同步临床、同步申报、同步上市,成为张江药谷“全球医药创新首发地”能级提升的缩影。
截至目前,包括罗氏在内,已有11款全球创新药通过张江的平台落地国内,中国患者得以与全球同步享受到前沿医疗成果。
张江药谷今年迎来创新药集中爆发,英派药业、银诺医药、信致医药、北海康成、艾力斯、复星医药及恒润达生等企业的7款创新药相继上市,涵盖首个人源超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首个基因治疗药物、首个分段生产试点等多类“首创”产品。至此,张江药谷累计获批的1类国产新药已达29款,源头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
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张江药谷也因此构建起覆盖药物研发、器械制造、临床转化的完整产业链。企业创新突破与项目落地,背后是浦东系统性政策体系的强力支撑。在上述活动期间,《浦东新区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也正式发布。
方案明确提出,争取三年内实现工业产值300亿,获批国家创新医疗器械超20件,培育年产值超100亿的龙头企业,发展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出海企业总部10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产品10个以上,构建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医疗器械集群的发展目标。
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汪潇解读说,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方案围绕多维度提出举措,核心聚焦“三个四”,即优势资源“四融合”、产业园区“四集聚”、全程服务“四提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徐徕表示,在生物医药领域,浦东已发展成为产业链条最完整、生态最优良、人才最集聚、创新最活跃、研发最高效的区域之一,“张江药谷”品牌影响力持续在扩大。今年上半年,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经达到2200亿,全年有望突破4400亿,累计获批的创新药29个,创新器械38个。
上海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未来
浦东高端医疗器械的产业突破,也是上海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的缩影。今年9月发布的《上海市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力争到2027年,新增首次获批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超500件,新增在海外市场获批医疗器械产品超100件;培育2家年产值超100亿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行动方案》还提出,将建设浦东、闵行、嘉定三大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三大集聚区的战略分工清晰,勾勒出“各有侧重、协同发力”的产业新版图。
界面新闻梳理发现,浦东新区以张江药谷为核心,聚焦手术机器人、脑机接口、ADC药物配套器械等前沿领域;闵行依托紫竹高新区的研发资源,聚焦高端医学影像与体外诊断,打造技术转化与规模化生产基地;嘉定则依托上海械谷,聚焦先进诊断、医疗机器人及植介入器械三大方向。
三大集聚区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建设,共同支撑起涵盖高端影像、植入介入、手术系统等七大品类及未来新型器械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版图。从张江药谷的“首例”“首款”频现,到三大集聚区的协同发力,上海正以全链条思维重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生态,创新不再是单点爆发,而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从本土突破到全球布局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