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启蒙:深圳大师课揭示人机共生的未来

深圳新闻网2025年7月14日讯(记者 阎思远) 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AI不仅改变了科技界的面貌,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7月12日,由深圳市妇联主办的万花筒大师课AI专题在市妇儿大厦报告厅开讲,吸引了众多亲子家庭的参与。腾讯研究院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袁晓辉博士以其丰富的人工智能研究经验,为7-12岁儿童及其家长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启蒙课程《AI的能力,未来的我们》。
袁晓辉博士,清华大学城市规划博士、世界经济论坛AI治理联盟专家,将复杂的前沿技术转化为儿童易于理解的“科技积木”,在90分钟的课堂中,带领百余组亲子家庭穿越AI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破冰探索:AI就在身边
“扫地机器人会思考吗?”“美颜相机有大脑吗?”这些问题在“AI猜猜看”互动游戏中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通过点击屏幕上展示的智能音箱、计算器等日常物品,孩子们发现了AI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一位扎着羊角辫的女孩兴奋地举起智能音箱贴纸,惊呼:“原来AI不是科幻怪兽,而是帮我讲故事的小雅同学!”
当自动驾驶汽车的图片亮起时,家长们几乎一致举起了“有AI”的答题板,生活与科技的边界在轻松的笑声与互动中悄然消融。
历史解密:AI的进化之旅
课堂上,大屏幕生动演绎着AI的进化史,从1950年代“科学魔法梦”的萌芽,到深度学习的突破。袁博士以经典诗句“床前明月光”为例,带领孩子们化身“接龙小巫师”,体验AI的诗歌创作。当大模型流畅生成“疑是地上霜”时,袁博士解释道:“这是30万首唐诗训练出的概率魔法,AI的‘创作’本质上是海量数据的智慧共鸣。”
未来见证:想象力与AI的结合
课堂的高潮是见证“想象力变现”的魔法时刻。孩子们天马行空地描述“草莓芝士火山”“巧克力瀑布披萨”,AI瞬间生成令人垂涎的美食图像。当一个小男孩喊出“《哪吒》游戏网站”的构想时,大屏幕上代码如溪流般奔涌,顷刻间构建出可交互的动画世界。
“未来,你的想法本身就是最强大的编程语言。”袁博士现场演示AI自动生成绘本的全流程,一位父亲不禁惊叹:“这不仅是工具,更是激发创造力的‘想象力引擎’!”
冷思考:AI的伦理与人文
在领略了AI翻译官、数字歌手的神奇魅力后,课堂转向深度思辨。“为什么AI会说恐龙使用电动牙刷?”通过这个充满童趣又滑稽的案例,孩子们直观理解了AI的“幻觉”现象。袁博士巧妙地用《西游记》绘本比喻:“科学家们正致力于为AI打造‘不伤害人类’的‘紧箍咒’。”
当屏幕上亮起“你才是船长,AI只是导航仪”的箴言,家长们郑重颔首。袁博士向家庭传递核心信念:“AI的强大源于人类‘喂养’的数据,而非天生智慧。我们是它的‘训练师’,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提问都在塑造AI的未来。而人类独有的愿望、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才是与AI共舞时最珍贵的指南针。”
课堂尾声,孩子们高高举起写满梦想的纸片——这些不仅是AI未来的训练样本,更是人类智慧生生不息的火种。正如课件结语所启示:“我们教会AI理解世界,但教会它为何而存在的,永远是人类那颗跳动的心。”这场大师课不仅解码了前沿技术,更在孩子们心中深埋了善用AI、驾驭未来的密钥。
AI的“聪明”源自人类投喂的“数据粮食”。你给它唐诗,它便学会写诗;你给它善意,它便学会温暖。未来不属于AI,而属于懂得与AI共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