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7 月, 2025

中国发布“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推动科研智能化

unnamed-file-138

今天(7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联合团队自主研发的“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正式发布。这一模型利用专业科学知识和数据进行训练,旨在为科学任务提供智能支持,能够深入理解波、谱、场等多种科学模态数据,具备科学文献萃取融合、科学知识表征推理和科学工具编排规划等核心能力,从而为各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智能支撑。

“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不仅能够管理数据和模型等各类资源,还能调度计算仿真等工具,实现从“假设提出”到“规律发现”的科研全流程。这一创新标志着“人工智能+科学”真正拥有了跨学科的“操作系统”。

核心架构与科学能力

在核心架构方面,“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采用异构混合专家架构,基于国产开源大模型,面向科学领域进行深度定制。它集成了一系列自主研发的专用模型,并融合了AlphaFold、MatterGen等领域的专业模型。

在科学能力上,该模型已系统掌握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学科的核心定理和专业知识,并实现了对多种科学模态数据的深入理解。在国际通用的数据集测评中,该模型在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学科领域展现了当前最佳性能。此外,在通用人工智能助手测试基准(GAIA)和事实性问答数据集(SimpleQA)等国际权威测试中,“磐石”展示了领先的科学专业工具调用和科学推理性能。

创新应用与工具开发

基于“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研发团队还开发了“磐石·文献罗盘”和“磐石·工具调度台”两个科学智能体。“磐石·文献罗盘”旨在辅助科研人员精读文章、撰写综述、评估科研选题与技术路径,已接入1.7亿篇科技文献与实时开源科技信息,能够深度理解包含公式与图表的科学数据。

以往需要3到5天才能完成的文献调研工作,现在可缩短至20分钟。

“磐石·工具调度台”则旨在降低科研工具的使用门槛,能够自主规划及调用超过300个科学计算工具,实现工具的协同编排和便捷调用,提升科研流程效率。

多领域应用与影响

目前,“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已经在多个学科领域进行了深入应用,大幅加速科研进程。在生命科学领域,团队依托该模型构建了X-Cell数字细胞大模型,实现了从基因序列到细胞表型的整体建模,推动数字细胞实现靶点发现全流程自动化。

在高能物理领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究人员利用该模型实现了粒子物理研究任务的自动分解与高效规划,显著提升了粒子模拟速度与重建效率。此外,在力学研究中,该模型有效计算高铁模型在多种流体环境下的表面压力场,为高铁构型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在化学合成中,“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帮助提升实验效率,在分子结构预测中实现更加准确的结果;在天文观测中,实现了智能化的全球资源调度与分析。

未来展望与开放使用

目前,“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已全面开源,公众可以通过官网链接访问使用。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开放性意味着更多的科研人员将能够利用这一工具推动科学研究的智能化进程。

随着“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的发布,中国在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结合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未来或将进一步推动全球科研的智能化变革。

推荐阅读  中国在脑图谱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