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山区振兴: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动力的成功实践

中新网丽水7月24日电(黄彦君)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引擎。在生态优势显著但经济基础薄弱的山区地带,如何激活内生动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是丽水市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主战场”,丽水市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激活沉睡资源、擦亮文化IP,塑造出独树一帜的乡村振兴“山区模式”。
从山货到产品:特色产业的崛起
丽水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1.7%,山林中果蔬、菌菇、中草药品质上乘,是乡村最宝贵的资源。然而,如何让这些“山货”冲出重围,成为市场上的“产品”?
在丽水市庆元县竹口镇的蓝森林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智能大棚内的秀珍菇正在茁壮成长。合作社负责人张伟民介绍说:“我们新改造的智能数字化控温大棚,可以实现对菇房内的湿度、温度、二氧化碳及光照等远程自动化控制。”
2022年11月,“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4年,食用菌生产量达1.39亿袋,鲜菇年产量11.77万吨,总产值近58亿元。
通过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实现了从“山货”到“产品”的转变,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从闲置到“活用”:资源的双向奔赴
在丽水龙泉八都镇电商园的直播间内,主播“小红妹”陈日红正在介绍家乡特产。作为全国农村电商发源地之一,丽水培育出活跃零售网店1万余家,吸引7.2万名年轻农创客返乡创业。
陈日红原本在杭州从事电商直播工作。2021年,她了解到家乡的农产品受困于销路,毅然决定将直播间搬到八都镇,与政府联手打造共富工坊。回乡以来,她每年通过直播销售农产品超360万元,带动村民月均增收3000多元。
与此同时,丽水的“共富合伙人”计划也在快速推进。2024年启动以来,已吸引304名合伙人,落地255个项目,投资金额达16.21亿元,推动100多个乡村实现社会投资“零”的突破。
“地广人稀、闲置资源多的山野亦可‘逆转局势’,化身运营创富的舞台。”
从浸润到传播:山村文化链接世界
丽水古称处州,有“万山之都”、“四塞之国”之称,漫长的发展史造就了诸多文化瑰宝。暑假期间,丽水莲都古堰画乡景区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该地因堰而生、因画得名,其域内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通济堰”已有1500余年历史。
2005年,当地启动“古堰画乡”文旅项目,依托古村内的渔舟、木屋、青石老街,瞄准艺术赛道,推出“行画共富工坊”。
“我们的手绘油画远销欧美地区,一幅画能卖到上千元,画师月收入最高可达1.5万元。”——工坊负责人陈瑶平
丽水积极探索“艺术乡建”新路径,通过“百名艺术家入驻乡村计划”、文化特派员制度,让文化的火种扎根乡村。
在绿水青山与人文乡愁的交响中,浙西南山区的美丽蝶变,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版图上的一颗明珠,照亮更多山乡的致富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