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7 月, 2025

秦汉历史视野下的扎陵湖石刻:王莽时期的遗迹新解

unnamed-file-772

近日,青海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发现的摩崖石刻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葛承雍对此表示,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但对石刻文字的解读尚存争议,尤其是关于其时代背景的判断。

据研究员仝涛的调查,这些石刻可能并非秦始皇时期的遗物,而是王莽时期派遣使者采药和巡视宣威的记录。葛承雍认为,这一解读引发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讨论,甚至超越了单纯的学术争议,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讨论。

历史背景与考古发现

1995年,葛承雍受国家文物局委派,考察青海的丝绸之路申遗点。在青海省文物局的安排下,考察团队重点研究汉文化与羌、胡文化的交流融合,进入了丝路南道的重镇——海晏县西海郡故城。这里是湟水流域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汉代城址。

西汉中叶以前,青海大部分地区几乎都是羌人聚居之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深入河湟地区,迫使羌人西走,并设立护羌校尉管理羌人事务。至王莽当权后,他在青海湖环湖地区建立西海郡,成为中原王朝对青海的首次统治管理。

石刻的时代与文化背景

葛承雍指出,石刻上的“皇帝”可能并不是秦始皇,而是西汉末年建立新朝的王莽。王莽在元始四年(公元4年)建立西海郡,并派遣朝廷要员分赴全国各地,宣传新朝“皇帝”的皇威。

“遣使者赴各地及匈奴、西域,收汉印绶,颁发新室印绶。”

王莽沿袭秦汉制度设立“五大夫”这一官职,作为特定的监察官职。石刻上的“五大夫”可能就是王莽巡狩活动派出的“臣”下“翳”,应有督查职责。

昆仑与采药文化

关于“昆仑”一词,葛承雍解释道,昆仑在历史上多被视为神山或仙山,与西北民族、地理有密切关系。王莽时期,派人采药的“昆仑”可能只是一个远不可及的地域代名词。

王莽与秦皇汉武一样,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不遗余力,频频派人采药。青海高海拔地区是冬虫夏草采药之乡,石刻出现在这里是可以理解的。

石刻的解读与学术争议

葛承雍强调,研究古迹文物必须结合地域的历史背景,不能轻易断言“伪”或“假”。石刻上的文字与王莽时期的风格非常接近,与“虎符石匮”字体相比有相似之处。

“出土文物必须和历史文献相印证,既要‘眼界高’还要‘细节控’。”

关于石刻的具体解读,葛承雍建议学界在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证据进行深入分析,以避免误入歧途。

总之,青海玛多县扎陵湖北岸的石刻可能并非秦始皇遣使的文物,而是王莽时期的遗迹。这一发现为研究秦汉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推荐阅读  云南省博物馆展出470件文物,揭示战国至东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