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避暑智慧:从竹衣到冰鉴的清凉哲学

7月15日起,我国迎来了本轮高温最强烈的时段,不少地区的最高气温突破了40°C。面对酷暑,人们纷纷躲进空调房,然而,古人的消暑纳凉方式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另一种度夏的思路。
古人的清凉衣物
在古代,轻薄如蝉翼的纱衣是避暑的第一道屏障。纨素轻衫如云似雾,风过则飘然欲举,肌肤仍能感受到凉风的通透。葛麻衣袍虽稍显粗朴,但质地疏朗,汗水亦能迅速消散,如同披挂一身流动的清风。
竹衣是一种用细竹管穿结而成的衣物,穿在内衣和外衣之间,既能透气消暑,又能防止汗水浸染外衣,防止外层珍贵的丝织面料褪色。虽然竹衣的原料不昂贵,但因制作工序繁琐,工艺精细,成为封建官员、文人、戏曲演员、道士等专属用品。
我国曾发现一件珍贵的素纱襌衣,薄如蝉翼,即使塞进火柴盒也毫不费力。
普通百姓则以方便为主,短衣短裤或赤膊上阵,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在《清明上河图》中,劳动人民的清凉衣着再现了当时的夏季风貌。
古代的清凉饮食
若论奢华清凉之器,非“冰鉴”莫属。战国贵族创造了古代版冰箱——青铜冰鉴。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冰鉴长76厘米、宽76厘米、高63.2厘米,由方鉴与方尊缶巧妙组合,鉴缶壁间填塞冰块,内部容器盛满酒浆。
“酥山”冰品将奶油堆叠成山峦形状,冰镇后置于华美器皿中,莹白如玉。据说杨贵妃尤爱此物。
普通百姓则有自己的消暑良品。《清明上河图》中的饮子店售卖的便是宋代百姓消暑的饮品,如“砂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堪称宋版冷饮奶茶店。
古代建筑与纳凉
古人的房屋设计考虑了纳凉和保温的双重功效。上翘的屋檐既保证了冬季阳光可以直射室内,又保证了夏季室内不被阳光直射。汉代已有专门避暑的宫殿,称为清凉殿,殿内以玉石铺地,石床周围摆放冰块,侍从手执扇子对着冰块扇风。
三国时期,曹操修建的铜雀台旁边有一座冰井台,利用地井中的凉气来降温。唐代,唐太宗建起了避暑专用的行宫——永安宫,含凉殿依水而建,夏天凉爽宜人。
“天宝中,御史大夫王鉷太平坊宅有自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
古人的消暑用具与智慧
日常消暑用具中,各种扇子自不必说,夜晚睡觉时的“青奴”或“竹夫人”更是奇妙之物。以青篾编成,中空,周身遍体的竹节圆润凸起,夏夜拥之入怀,凉意自生。
从汉代的石枕到唐代的瓷枕,头下的清凉在不断变化。宋代还出现了可以注水的瓷枕,清凉加倍。
如果这些都无法消除暑热,那就走进山林,享受自然的清凉吧。《纳凉图》是历代文人钟爱的绘画题材,元代盛懋的《山居纳凉图轴》便是典型代表。
古人消夏纳凉,不仅以器物之巧,更蕴藏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无论是竹夫人的朴素凉意、冰鉴的清冽,还是自雨亭的巧思,都是向自然借取清凉的智慧。
物理降温终有极限,唯有心静方得一片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