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避暑智慧:从竹衣到冰鉴,探寻清凉之道

7月15日起,中国迎来了本轮高温的最强时段,多个地区的最高气温突破了40°C。当现代人躲在空调房中不敢出门时,古人的消暑方式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灵感。
古人衣着:轻薄与通风的完美结合
古人在夏季的首要避暑之策就是穿着轻薄的纱衣。纨素轻衫如云似雾,风过则飘然欲举,凉风透过衣物,给予肌肤清凉的触感。葛麻衣袍则以其疏朗的质地,迅速散去汗水,仿佛披挂一身流动的清风。
在解决轻薄的同时,古人还注重衣物的通风性能。竹衣便是其中的典范。用细竹管穿结而成的竹衣,穿在内衣和外衣之间,既能透气消暑,又能防止汗水浸染外衣,保护外层珍贵的丝织面料不褪色。尽管竹衣的原料不昂贵,但因制作工序繁琐,工艺精细,成为封建官员、文人、戏曲演员等的专属用品。
“我国曾发现过一件非常具有价值的珍宝——素纱襌衣。素纱物如其名,薄如蝉翼,即使将它塞进火柴盒里也毫不费力。”
古代饮食:冰鉴与“酥山”的清凉享受
在饮食方面,古代贵族创造了“冰鉴”这一奢华的清凉之器。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是古代版的“冰箱”。冰鉴由方鉴与方尊缶巧妙组合,鉴缶壁间填塞冰块,内部容器盛满酒浆,盛夏的暑意在一缶冰镇美酒中被消散殆尽。
富庶之家还会凿取冬日窖藏之冰,调以蔗浆或蜂蜜,制成“酥山”冰品。传说杨贵妃尤爱此物,甚至马可·波罗将此方带回欧洲,成为冰淇淋的起源。
而普通百姓则在饮子店寻找消暑良品。《东京梦华录》记载的饮子包括“砂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药木瓜、砂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等,堪称宋版冷饮奶茶店。
古代建筑:纳凉与保温的双重设计
古人的居所设计也充分考虑了纳凉与保温的双重功能。上翘的屋檐保证了冬季阳光可以直射室内,而夏季则避免了阳光的直接照射。汉代已有专门避暑的宫殿,称为清凉殿,殿内以玉石铺地,石床周围摆放冰窖运来的冰块,侍从手执扇子对着冰块扇风,冷气在殿内扩散,堪比现代的空调房。
三国时期,曹操修建的铜雀台旁边有一座冰井台,利用地井中的凉气来降温。《邺中记》记载:“北则冰井台,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古代用具:从竹夫人到瓷枕的清凉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扇子自不必说,夜晚睡觉时还有一件奇妙之物,叫“青奴”或“竹夫人”。以青篾编成,中空,周身遍体的竹节圆润凸起,夏夜拥之入怀,竹子清冽的香气隐隐透出,凉意自生。
头下的清凉也在不断演变。从汉代的石枕到唐代的瓷枕,宋代甚至出现了可以注水的瓷枕,把清凉的井水注入本身就很清凉的瓷枕内,清凉加倍。
古代纳凉:山水之间的清凉之旅
如果这些都无法消除心中的暑热,不妨走进山林,来一场和山水相拥的清凉之旅。《纳凉图》是历代文人钟爱的绘画题材,元代盛懋的《山居纳凉图轴》便是典型代表,画中人简衣而坐在山中林下的廊屋内,清凉的山风扑面而来。
露营是很多现代人夏季避暑的方式,古代的文人雅士也常在山野之间畅谈天地。元代倪瓒的《凉亭消夏图》为我们还原了一场古代版的“露营”。
古人消夏纳凉,不仅以器物之巧,更蕴藏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无论是竹夫人的朴素凉意、冰鉴的清冽,还是自雨亭的巧思,不仅是为了驱散炎热,更是向自然借取清凉的智慧。在酷暑中开辟出心灵小憩之地——物理降温终有极限,唯有心静方得一片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