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7 月, 2025

扎陵湖石刻引发秦汉历史新解读

unnamed-file-681

近日,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一发现由仝涛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完成,然而,对于石刻文字的解读却存在较大争议。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葛承雍认为,这一石刻可能并非秦始皇时期的遗物,而是王莽新朝时期的作品。

这一发现不仅在学术圈内引起了讨论,也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引发了关注。石刻的历史背景、文字解读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成为讨论的焦点。葛承雍教授指出,石刻的时代判断至关重要,错误的解读可能导致历史的误判。

历史背景与考古发现

1995年,葛承雍教授曾受国家文物局委派,考察青海的丝绸之路申遗点,并深入研究汉文化与羌、胡文化的交流融合。在此过程中,他对青海海晏县西海郡故城的考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西海郡是王莽时期设立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域,考古发现的多件文物,如“始建国虎符石匮”,为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

西汉中叶以前,青海地区主要为羌人聚居地。汉武帝时期,汉军深入河湟地区,迫使羌人西迁,并设立护羌校尉以管理羌人事务。王莽时期,为展示其政治威德,建立了西海郡,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活动。

石刻的解读与争议

关于扎陵湖石刻的解读,葛承雍教授提出了不同于仝涛研究员的观点。他认为,石刻上的“皇帝”可能并非秦始皇,而是王莽。王莽在建立新朝后,曾派遣使者宣传其“皇威”,并在全国各地留下刻石作为政治象征。

“遣使者赴各地及匈奴、西域,收汉印绶,颁发新室印绶。”

此外,石刻上的“五大夫”一词也引发了讨论。葛教授认为,这可能是王莽新朝时期的监察官职,而非秦代的官职。此外,石刻上的“采药”也与王莽时期的求仙活动相关。

历史与考古的结合

葛承雍教授强调,研究古迹文物必须结合历史文献进行综合分析。青海地区的高海拔环境和丰富的药物资源,使得“采药”的摩崖石刻在此出现具有合理性。然而,石刻的文字、书法风格以及历史背景必须与同时期的历史文献相印证,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关于“昆仑”一词,葛教授指出,历史上“昆仑”常被视为一个神秘的地域代名词,与西北民族和地理有密切关系。王莽时期的“昆仑”可能是一个笼统的地域概念,而非具体的地理位置。

未来的研究方向

扎陵湖石刻的发现为秦汉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葛承雍教授呼吁学术界在研究中保持开放态度,结合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深入探讨石刻背后的历史真相。他强调,历史研究需要脚踏实地,避免凭空猜测。

随着更多考古发现的出现,扎陵湖石刻的历史意义将逐渐被揭示。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将继续努力,通过严谨的研究方法,揭开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

推荐阅读  AI 技术揭示西夏陵真容,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 60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