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红榄李保护行动取得新进展,专家呼吁持续关注

红榄李因其极为珍稀,被誉为“红树大熊猫”。根据《中国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调查报告》,2016年国内仅存14株原生红榄李,其中三亚铁炉港9株、陵水大墩村5株,原生种群濒临灭绝。最新调研结果显示,目前陵水的原生红榄李仅剩4株,国内总数降至13株。
尽管形势严峻,海南省林业专家已通过修复生境、攻克繁育技术难题等途径,开展抢救行动。相关部门及科研机构的专家们正共同努力,守护这一珍稀物种。
红榄李的生存困境
在三亚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9株古老红榄李与其他濒危树种分散扎根于滩涂之上。该保护区虽然面积仅4.3公顷,却孕育了超过600株珍贵的古红树。铁炉港是三亚海棠湾湾角处的一处内海,属沙坝潟湖型港湾。
曾德华,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室主任表示,“我们研究了铁炉港保护区的红树古群落,发现它们的退化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息息相关。”红榄李耐盐耐淹能力较弱,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升高,使其生存空间受限。
“红榄李的种子空胚率上升至80%,这意味着它们无法在野外自主更新,种子无法发芽繁殖。”
更为紧迫的是,铁炉港保护区内的9株原生红榄李古树出现了老化、衰败现象。曾德华指出,“如果不抢救,后果不堪设想。”
抢救复壮初见成效
在三亚市资规、林业等部门支持下,专家团队通过对红榄李开展退化机理、繁殖生态学研究,进行种苗培育、引种回归种植、迁地保护等试验,开展抢救行动。在铁炉港一处试验区域里,试种的红榄李已开花结果。
三亚市海棠区政府在铁炉港保护区内清退了1600多亩养殖塘,进行河道疏浚及宜林地造林,造林面积达419亩。同时,对保护区内的百年古树及珍稀濒危树种逐步开展挂牌保护。
针对老化的红榄李古树,专家团队清理树上的寄生物种,修补空心树洞,并用营养液补充养分。这些措施使得古树逐渐恢复生机。
“护林员几乎每日巡查,科研人员定期监测古树群落的生长状况。”
人工繁育取得重大进展
除了抢救复壮红榄李古树群落,繁育红榄李种苗也是抢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个科研团队正在逐步开展系统性的保护与繁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所长钟才荣介绍,该团队开展红榄李等濒危红树植物种子萌发试验,解决了种苗培育瓶颈问题。
“红榄李种子萌发率从早期的千分之三提升到百分之十七,萌芽率提高了50倍以上。”
在人工繁育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开展大规模回归种植,并在三亚、陵水两个市县种植了2000多株红榄李。
钟才荣团队计划在陵水新村港开辟新的种植区域,探索无人工干预的自然更新生长模式,促进红榄李种群自然更新。
“只有当人工繁育的红榄李能够正常生长并自然繁殖后,才能真正摆脱‘濒危’标签。”
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红榄李的未来充满希望。然而,专家们呼吁,持续的关注与努力仍是确保这一珍稀物种生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