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东海关档案:记录百年历史的珍贵遗产

海关是一个国家的经济门户,而在烟台百年老街海关街上,坐落着烟台海关的前身——东海关税务司署办公楼。1945年,这座被帝国主义列强把持了83年之久的东海关回到了人民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人民海关。烟台海关因此被誉为“新中国海关的摇篮”。2383卷的东海关档案,记录着这一段重要的历史。
翻开尘封的档案,黄海之滨的国门烟云逐渐清晰。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增开登州为通商口岸;1861年,改登州为烟台,烟台被迫开埠;1862年3月,东海关监督衙门成立;1863年3月,英国人汉南任东海关首任税务司,组建东海关税务司署,东海关被迫开关。此后税务司基本上由英国人担任。1938年日本占领山东,东海关的控制权一直掌握在日本人手里。烟台解放后,烟台海关接管东海关,并接管了东海关档案。
东海关档案的历史价值
走进烟台市档案馆真本档案库,8排铁柜里珍藏着2383卷烟台东海关全宗号档案。东海关档案形成于1862年至1949年,详细记录了东海关自组建以来的历史沿革、对外贸易、业务统计、公告函件、人事信息、港务交通、工农生产等情况。从开关当年起,多数由东海关税务司和英国驻烟台领事馆负责收集整理,在英国国内编辑成册,然后再运回中国。截至1949年,前后共历时80多年。
东海关档案是中国旧海关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它不仅是列强把持我国海关、剥削我国人民的见证,还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人民海关的诞生、建设、发展和成就。档案中还记载了烟台首个港口建设管理机构“海坝工程会”建设烟台海坝工程(东西防波堤)的始末。
档案中的珍贵记录
在一份“第一任人民东海关负责人贾振之同志的任命书”档案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述——“兹委任贾振之同志负责接收海关并处理一切事宜,此致。市长孙端夫。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三十一日。”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海关事务的第一份文件,标志着被列强把持83年之久的东海关终于回到中国人民怀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解放区海关。自此,在中国土地上存在数十年、由外国人把持海关行政管理权的外籍税务司制度,在人民东海关废除。
除了记载烟台相关的历史事件,东海关档案还涉及旧中国东部各大港口的对外贸易、政治、文化、教育、风俗等,还有诸如日俄战争时期英国军官杂记、帝国主义干涉苏维埃政府成立、美国外贸与航海、俄亚银行清算报告等涉及世界各国不同领域的档案史料,对研究中国近代海关史、经济史、对外关系史、国际关系史、世界经济史等提供了最原始、最直接的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东海关档案先后为烟台海关等单位编写《烟台海关史概要》《黄海雄关》等史志提供了系统材料,也为各大高校师生研究学术课题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还为《烟台开埠》等纪录片提供了大量素材。
1964年,东海关档案由烟台海关移交烟台专区档案馆(烟台市档案馆前身)进行保管。档案部门对东海关档案进行了系统规范的分类整理,全部鉴定为永久保管。1987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重点保护档案。2015年入选山东省首批珍贵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23年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烟台市档案馆讲解员刘梦雨介绍,近年来,烟台市档案馆加大对东海关档案的保管开发力度,建立特藏库,实现专库管理,开展档案的全文数字化扫描、翻译校核、文件级机读目录采集等工作,为社会各界编史修志、学术研究、举办展览、大众科普等提供了宝贵素材。
随着档案的数字化和开放,东海关档案不仅成为历史研究的宝库,也为现代社会的多元需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未来,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将成为档案管理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