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7 月, 2025

中国虚拟现实技术标准化迈出新步伐

unnamed-file-527

中国在虚拟现实标准领域实现了从“采标者”到“制标者”的身份转变,这一变化有望增强中国在全球虚拟现实领域的话语权。位于青岛的元宇宙中试平台正在加速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体系。

始建于2022年的青岛元宇宙中试平台是全球规模较大的同类平台之一,在虚拟现实整机研发、核心零组件迭代、生产工艺优化、行业相关标准制定等多个维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技术突破与验证微米级制造

虚拟现实整机及其关键器件作为消费电子领域的尖端产品,结构复杂,加工及组装难度大。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主任、青岛元宇宙中试平台负责人严小天表示,“如果不经过中试直接量产,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中的缺陷可能导致量产线体作废。”

以高端头显的制造工艺为例,仅传感器就有数十个,有限的设备体积大大增加了加工和组装的难度。包括硬件组件的高集成度与精密设计、结构设计的紧凑性与多维度约束、材料与工艺的特殊要求等,需要微米级加工精度与多工艺融合。

光学显示系统精密加工需控制曲率半径误差在5μm以内,表面粗糙度需小于0.002μm。

中试平台提供的不仅是生产能力,更是一套完整的验证体系。以下一代混合现实设备为例,视频透视技术是关键,需分模块研究环境感知、实时渲染与补偿、虚实融合、多模态人机交互等环节。

中试平台将原本需要6至8个月的设计验证周期缩短至2至3个月。这种“加速器”效应使中国虚拟现实企业的产品迭代速度快于国际同行。

构建自主可控工具链生态

青岛中试平台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生产线,更是技术攻关平台。元宇宙内容开发工具目前仍以国外产品为主导,实现这些工具链自主可控成为我国元宇宙产业亟需突破的关键共性技术方向。

平台技术团队自主研发了一套具备低学习成本优势的实时3D交互内容开发工具,支持国产信创平台运行,兼容国产虚拟现实硬件生态。这一突破不仅替代进口软件,更构建了自主创新生态。

“国外的主流开发工具功能强大,但在适配国产硬件时往往存在兼容性问题,而且数据安全也无法保障。”——严小天

平台面向国产化需求迫切的使用场景,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提供标准编制、软件研发、软硬件集成等全流程、多维度业务支持。

全球产业生态中的中国技术基因

长期以来,虚拟现实领域的国际标准主要由欧美企业主导,中国产品往往处于被动跟随的位置。青岛元宇宙中试平台通过系统性、专业化的测试验证能力,努力改变这一局面。

中试平台为整机及关键零组件提供系统化测试环境,能够生成高可靠性的性能数据、技术指标,验证设备的刷新率、分辨率、延迟、定位精度等关键参数。

截至目前,团队已参与元宇宙相关标准12项,包含1项国际标准、6项国家标准、5项团体标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郝爱民表示,通过中试平台的大规模验证,我国能够证明自主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进而推动其成为行业普遍接受的标准。

破解“鸡生蛋蛋生鸡”困境

元宇宙技术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应用场景中。青岛元宇宙中试平台的独特优势在于其支持从零组件到整机再到内容应用的全流程试制能力,形成了一个闭环创新系统。

平台还为新技术的市场化提供“安全试验场”。新型显示技术、空间定位系统、沉浸声学模组等创新成果可在这里验证可行性和市场适应性。

这种全链条赋能模式有利于解决元宇宙产业的“鸡生蛋蛋生鸡”困境,加速了整个产业的良性循环。

随着元宇宙从概念走向务实,全球产业正在进入以技术实力和商业价值论英雄的阶段,专业化中试平台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青岛元宇宙中试平台是整个产业生态不可或缺的“基座”。中国正在通过建设专业化的中试验证能力,构建从核心技术到产业标准再到应用生态的完整创新体系。

推荐阅读  人权观察揭露全球汽车制造商铝供应链中的强迫劳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