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7 月, 2025

创新药物与医保可及性助力DLBCL患者重启人生

image-5025434-43748290

参与启动环节嘉宾:(北京会场)北京协和医院张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谢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曹欣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仲凯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付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董菲、泰康在线张婷;(广东会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文瑜、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梁蓉、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立业、中山大学附属第六院苏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魏小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涂三芳、广东省人民医院郭汉国、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婕;(上海会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阎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许彭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黄洪晖、上海同济医院李萍、福建省肿瘤医院何鸿鸣、上海同仁医院张晓艳、上海长征医院金丽娜、淋巴瘤之家顾洪飞。

北京,2025年7月8日——2025年7月6日,由“淋巴瘤之家”主办,罗氏制药中国公益支持的“人生A/B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公益活动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同步成功举办。这是国内首个聚焦DLBCL患者的专项公益活动,旨在提高患者对疾病规范化诊疗的认知,呼吁社会关注淋巴瘤治疗药物的可及性与可支付性。

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专家和患者代表参与。北京会场的嘉宾包括北京协和医院的张薇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谢彦教授等,他们共同探讨了DLBCL的治疗现状和未来发展。

DLBCL治疗现状与挑战

淋巴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的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中有6.68例,每年新增患者约10万名。中国整体淋巴瘤五年生存率仅为38.4%,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46.6%的目标仍有差距。

DLBCL作为侵袭性恶性淋巴瘤中发病率最高的类型,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5%至40%。尽管R-CHOP方案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仍有约40%-50%的患者在一线治疗后复发或难治。

创新药物带来新希望

近年来,创新药物的出现为DLBCL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赵维莅教授指出,“Polarix研究证明维泊妥珠单抗联合方案降低了27%的疾病进展、复发和死亡风险。”这种新方案在临床应用中,特别是对于初治患者,显示出显著的生存获益。

此外,T细胞免疫疗法的发展也为DLBCL的二线和后线治疗带来了革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黄慧强教授介绍,“格菲妥单抗作为首个获批治疗DLBCL的CD20/CD3双抗药物,其联合方案在关键性STARGLO研究中实现了64%的完全缓解率。”

医保可及性与经济负担

尽管创新药物为患者带来希望,其可及性和可支付性仍是患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根据《2022中国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调研结果,DLBCL患者的医疗自费支出占家庭收入均值的157%,远超国际公认的灾难性家庭支出标准。

为此,创新药物自获批上市到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速度正在加快。淋巴瘤之家创始人顾洪飞表示,“像格菲妥单抗这样在二线获批的创新药物尽快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是患者共同期盼的事情。”

未来展望与行动

罗氏制药中国肿瘤领域总经理钱巍先生表示,罗氏将继续加速将创新疗法引入中国,并积极参与国家医保谈判,以提升药物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我们相信,无论人生有多少面,罗氏都将助力中国淋巴瘤患者走向治愈。”

此次公益活动通过医患携手的三幕人生剧,生动展现了患者与医生共同抗击疾病的历程,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淋巴瘤患者的治疗需求和经济负担。未来,随着创新药物的普及和医保政策的完善,DLBCL患者有望在更好的治疗环境中重启精彩人生。

推荐阅读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引发全球关注

创新药物与医保可及性助力DLBCL患者重启人生

image-5025434-43748290

参与启动环节嘉宾:(北京会场)北京协和医院张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谢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曹欣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仲凯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付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董菲、泰康在线张婷;(广东会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文瑜、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梁蓉、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立业、中山大学附属第六院苏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魏小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涂三芳、广东省人民医院郭汉国、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婕;(上海会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阎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许彭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黄洪晖、上海同济医院李萍、福建省肿瘤医院何鸿鸣、上海同仁医院张晓艳、上海长征医院金丽娜、淋巴瘤之家顾洪飞。

北京,2025年7月8日——7月6日,由“淋巴瘤之家”主办、罗氏制药中国公益支持的“人生A/B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公益活动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成功举办。这是国内首个聚焦DLBCL患者的专项公益活动,旨在提升患者对疾病规范化诊疗的认知,呼吁社会关注淋巴瘤治疗药物的可及性与可支付性。

活动吸引了众多医学专家参与,包括北京协和医院的张薇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谢彦教授等,他们共同探讨了DLBCL的治疗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DLBCL治疗现状与挑战

DLBCL是侵袭性恶性淋巴瘤中发病率最高的类型,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5%至40%。尽管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R-CHOP方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仍有40%-50%的患者在一线治疗后复发或难治。

“中国整体淋巴瘤5年生存率仅为38.4%,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仍有差距。”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指出,规范化的一线诊疗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严格遵从医嘱、完成足疗程的规范化治疗非常重要。

创新疗法带来新希望

近年来,创新药物不断涌现,为DLBC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赵维莅教授强调,创新ADC疗法的到来突破了DLBCL标准一线治疗方案的“天花板”。

“Polarix研究证明,维泊妥珠单抗联合方案降低了27%的疾病进展、复发和死亡风险。”

此外,T细胞免疫疗法在DLBCL二线和后线治疗中的应用也在不断革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介绍了CAR-T治疗的最新进展,强调了其在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结局方面的潜力。

医保可及性与患者经济负担

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仍是患者的核心关切。根据《2022中国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DLBCL患者的医疗自费支出占家庭收入均值的157%,远超国际公认的灾难性家庭支出标准。

“DLBCL患者平均年医疗支出在31.8万元,复发患者的医疗支出平均则在43.6万元。”

淋巴瘤之家创始人顾洪飞呼吁,创新药物如格菲妥单抗尽快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罗氏制药中国肿瘤领域总经理钱巍表示,罗氏将继续推动创新疗法的引入和医保可及性的提升。

未来,随着更多创新药物的引入和医保政策的完善,DLBCL患者有望获得更好的治疗选择和生活质量。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公众对DLBCL的关注,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

推荐阅读  中美經貿關係面臨關鍵時刻:美國關稅暫緩期即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