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11 月, 2025

央行重提“跨周期调节”释放重要政策信号

unnamed-file-600

11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跨周期调节”这一词汇时隔一年多再次出现,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央行表示,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持续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这一表述标志着央行在时隔一年多后重提“跨周期调节”,上一次提及这一概念还要追溯至《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那么,究竟什么是“跨周期调节”,它与“逆周期调节”有何区别?

跨周期调节与逆周期调节的区别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可以将其比作驾驶汽车。逆周期调节就像在行驶过程中遇到坑洼路面时,司机需要减速并微调方向盘以避免颠簸,这主要是应对短期经济波动。而“跨周期调节”则更像是出发前查看全程路况,规划最佳路线,并提前保养车辆,以确保整个行程的平稳和高效。

具体到经济层面,逆周期调节主要针对短期经济波动。当经济增速暂时放缓时,通过政策发力托底增长,例如下调逆回购利率以应对短期有效需求不足。而跨周期调节则关注长期健康,解决产业结构和内生动力等根本性问题。

“逆周期调节侧重于平滑短期经济波动,而跨周期调节则在此基础上,更强调跨越经济周期,为中长期的结构性目标服务,两者是互补和递进的关系。”

重提跨周期调节的政策信号

央行重提“跨周期调节”并非简单的旧词重提,而是释放出重要的政策信号。首先,政策思路更加注重“平衡”。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仍需巩固,短期稳增长的任务依然重要,因此政策会继续发力托底。但同时,政策力度将更为审慎,重点放在优化结构上。

例如,政策可能会更精准地支持科技创新、消费提振、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这意味着创业者,尤其是在科技领域的创业者,未来获得贷款的难度可能会降低;普通消费者在消费信贷、养老服务等方面或许能享受到更便利的金融服务。

为“十五五”规划铺路

此外,这也意味着政策在为“十五五”开局铺路。跨周期调节旨在引导经济形成内需主导、消费拉动的内生增长模式,使增长更具韧性,抗风险能力更强。

“在需求不足、物价水平较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大背景下,单纯依靠逆周期调节可能加剧结构性失衡,需通过跨周期视角统筹短期托底与长期转型。”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

未来政策展望

那么,接下来会不会有更大力度的宽松政策,例如降息降准?从报告信号来看,政策宽松的空间是存在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也提到“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但考虑到跨周期调节的长远考量,时点可能会后移。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更大力度的货币政策宽松仍有空间,但时点可能后移,降息降准或于2026年第一季度落地。

重提跨周期调节还意味着“政策合力”会更强。未来不仅是货币政策在发力,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都会协同配合。例如,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货币政策会提供资金支持,财政政策可能会给税收优惠,产业政策会明确发展方向,多管齐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总结来看,央行重提“跨周期调节”传递出一种“稳中求进”的信号:短期托底稳增长,确保经济不失速;长期优化调结构,提升增长质量。这意味着经济发展会更平稳,就业和收入预期更稳定,重点领域的发展机会也会更多。

推荐阅读  刚果(金)东部和平进程:华盛顿与多哈谈判的双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