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情绪消费崛起:无用商品的背后逻辑
从LABUBU的爆火,到Jellycat的互动式下单,再到捏捏玩具,新消费浪潮中,一批看似无用的商品正在悄然崛起。这些商品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却能满足年轻人的情绪需求。三六零创始人周鸿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若不从情绪经济角度解码,很难理解当前的商业现象。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这些现象反映了消费升级的趋势。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产品的基本功能,而是更加注重产品带来的情感附加值。IP化、智能化或成为下一个爆品的关键词。
情绪消费的崛起
近年来,年轻人群体中广受追捧的多是一些实用性不大的商品,如LABUBU、Jellycat和捏捏玩具。肖女士是泡泡玛特的忠实粉丝,她表示,这些商品满足了她的情绪价值,带来了开心、快乐和成就感。
MobTech研究院的《情绪经济消费人群洞察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为情绪价值和兴趣买单成为年轻人消费的首要理由,占比超过40.1%。
“无用就是有用”的深层逻辑
周鸿祎在采访中提到,他曾建议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为产品加装AI功能,但王宁认为“无用就是有用”。这种观点揭示了情绪商品的独特魅力:没有功能反而让消费者寄托更多情感。
以Jellycat的互动式下单为例,朱克力认为这不仅是商品售卖,而是创造了一种情感体验,满足了年轻人对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追求。
情绪经济的未来趋势
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指出,情绪经济一直存在,随着年轻人单身人口增加,社交减少,未来情绪经济将繁荣发展。朱克力也认为情绪经济将呈现多元化、细分化和深度化的发展趋势。
“除了玩偶、潮流玩具,情绪经济可能拓展到更多领域,如虚拟陪伴、情感疗愈服务等。”朱克力说。
如何抓住情绪经济的东风
企业要抓住这波浪潮,需以消费者为中心,深入了解年轻人的需求和偏好,开发创新性和差异化的产品。品牌建设至关重要,企业应通过独特的品牌定位和传播策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盘和林建议,企业在设计上要让产品具有可塑性和情感性,品牌叙事上要深耕,尤其是促进IP的扩散。此外,政府也需孵化IP、政策扶持、帮助企业完善传播链路。
情绪经济正在改变消费趋势,企业和政府若能深入了解年轻人的需求,将能在这一新兴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