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11 月, 2025

中研院前研究員赴中引發關注,學術交流安全機制成焦點

unnamed-file-431

日前,北京大學舉辦了一場名為「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的研討會,前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呂芳上受邀參加。呂芳上在會中表達了政治應盡量少干預學術的觀點,並呼籲恢復兩岸學者的自由交流。此舉引發了台灣政界的關注,尤其是在兩岸關係敏感的當下。

民進黨立委郭昱晴在13日的質詢中,詢問中研院是否對涉密人員有申報與管控機制。中研院人事室主任廖康如回應表示,關鍵技術人員及涉密人員出國需向移民署報備,中研院內部也設有完整的管控機制,目前列管人員尚無赴中申請。

學術交流中的安全隱憂

郭昱晴指出,北京的這場研討會中,台灣過去有二十多位學者參加,其中包括前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儘管該學者已退休,但此事仍凸顯了兩岸學術交流中的潛在安全隱憂。她強調,中共統戰滲透日益精細,若學術交流缺乏防護機制,恐成為國安破口。

郭昱晴進一步提及,美國與澳洲已要求學者揭露與外國資金合作的細節,或設立專責小組進行審查。她詢問中研院是否有針對學者赴中參與研討會的事前申報與風險評估機制,以及是否設有專責的國安顧問團。

中研院的回應與機制

廖康如回應,赴中申請需函報給內政部移民署,包括政務人員、關鍵技術人員及其相關計畫,與涉密人員和離職後三年內的政務人員。中研院內部也有資安管控,並設有專門的委員會審查相關計畫,目前沒有赴中申請人員。

對於機敏領域的合作審查,廖康如表示,國科會針對國家關鍵技術的計畫會經過移民署及國科會共同討論,只要涉及機密人員赴中都要控管。中研院所有人赴中都需依規定填報資安。

國際背景與未來展望

郭昱晴提到,今年五月陸委會已警示,中國常以科研競賽、學術論壇等名義吸引台灣青年及學者赴中,可能涉及軍民融合的政治性參訪。她呼籲中研院必須嚴加控管機制,以防止學術交流成為國安漏洞。

這一事件不僅反映了兩岸學術交流中的複雜性,也顯示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學術自由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微妙平衡。未來,如何在促進學術交流的同時,保障國家安全,將是中研院及其他學術機構面臨的重要課題。

推荐阅读  星二代鄭安琪在全球城市小姐大賽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