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11 月, 2025

四川引大济岷工程启动,结束成都平原单水源历史

unnamed-file-280

11月7日上午9时,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二郎山脚下举行了一场引大济岷工程建设动员大会。这项备受期待的重大水利工程,终于从设计图纸走向现实,标志着四川水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引大济岷工程被纳入《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是国家“两重”项目中的标志性水利工程。作为四川水利史上投资最大、线路最长、受益最广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它将为成都平原经济区破解“水瓶颈”问题,注入新的“水动能”。

工程背景与设计

引大济岷工程以大渡河泸定水电站库区为起点,蜿蜒穿越至成都平原,构建起“一总两干”的输水格局。工程输水线路总长261千米,其中隧洞占比超过58%。

工程设计年引水量为15.23亿立方米,覆盖成都、德阳、绵阳、遂宁、内江、雅安、眉山、资阳共8市43县(市、区),受益人口达3413万人,供水范围与成都平原经济区高度契合。工程总投资575亿元,建设总工期为96个月。

战略意义与影响

引大济岷工程不仅是一个水利项目,更是集民生保障、生态修复、经济赋能于一体的战略载体。工程建成后,将与都江堰供水工程形成双水源水网体系,结束成都平原“单水源依赖”的历史。

据估计,该工程将新增灌溉面积17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91万亩。同时,它将连通大渡河、青衣江、岷江、沱江、涪江,推动成渝地区生态廊道建设,提升区域水资源调蓄能力,助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引大济岷工程的启动,将有效改变成都、德阳等8市43县(市、区)水资源短缺的发展瓶颈。”

专家观点与未来展望

水利专家认为,引大济岷工程的实施不仅是四川省水资源配置的一次重大调整,更是对整个成渝地区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完善水资源格局,四川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建设。

与此同时,该工程的成功实施将为其他地区的水利工程提供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在跨流域调水和生态修复方面。随着工程的推进,预计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未来,随着工程的逐步完工,四川省将进一步优化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专家指出,如何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将是下一阶段的重要课题。

引大济岷工程的正式启动,标志着四川水利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工程的推进,成都平原的水资源瓶颈问题有望得到有效缓解,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推荐阅读  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开幕,贵州数字经济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