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11 月, 2025

中国水下考古揭示古代海洋文明辉煌

unnamed-file-157

近年来,中国水下考古取得了显著成就,揭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海洋文明传统。以水下考古为研究方向的山东大学教授姜波指出,这些发现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和贸易网络,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实证。

在南海西北陆坡,考古学家发现了两艘沉船,分别属于明代正德年间和弘治年间。这些沉船保存完好,出土的文物超过10万件,其中包括国宝级的贴金珐华器。这些发现为研究古代海洋贸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古代中华的海洋探索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不仅是农耕文明的代表,也有着“向海而生”的传统。公元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其航海技术和船队规模远超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船队。郑和的壮举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彰显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辉煌。

作为世界公认的水下文化遗产大国,中国近年来的水下考古成果层出不穷。南宋沉船“南海I号”、明代沉船、泉州古港等遗址不断实证中华海洋文明的历史辉煌。

海洋与人类文明的交织

海洋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密不可分。浙江井头山遗址等地的考古发现显示,海平面变化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东海海床上发现的古代河流遗迹和台湾海峡的古动物化石,都是海陆变迁的真实写照。

国际上,埃及地中海海底发现的海底城市重新揭示了亚历山大港的辉煌。水下考古正通过这些发现,描绘出海洋如何塑造人类文明的历史。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真正形成远洋贸易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人类利用季风与洋流开展的远洋航海活动。中国东南沿海与东南亚地区的季风规律被古代航海家称为“信风”,这为海洋贸易提供了便利。

例如,太平洋西岸的“黑潮”对古代福建、台湾海域航行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发掘的福建圣杯屿元代沉船即是利用洋流规律实现远洋航行的实例。

沉船考古揭示的航海传统

宋元时期,中国海洋贸易达到空前高度。泉州后渚古船、广东川岛海域的“南海I号”沉船等考古发现标明了古代航海的具体线路。这些沉船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还为研究海洋贸易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南海I号”沉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考古成果。船上出水文物超过18万件,包括瓷器、铁器、金银器等,展示了古代跨区域远洋贸易的全景。

海港遗址与风帆贸易时代

古代中国的海上贸易线路以郑和航海时代为例,形成了国际性的贸易网络。泉州古港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一部分,是古典航海时代的经典代表。

泉州古港不仅是航海遗产的杰出代表,其经济生态系统也支撑了港口贸易的发展。不同族群在此和谐共处,形成了富有文化多样性的城市遗产景观。

通过这些考古成果,今天的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海洋贸易的盛况。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航海传统,也是中华海洋文明史的考古实证。

推荐阅读  中国海军戚继光舰与沂蒙山舰编队出访东南亚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