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10 月, 2025

燕子口堰塞湖監測加強 高風險區域再度警戒

unnamed-file-858

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燕子口堰塞湖近日形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今(19)日聯合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團隊進行即時監測,針對高風險區域發布了第四次緊急通報,並透過CBS(災防告警細胞廣播服務)簡訊向民眾發出警示,呼籲民眾避免靠近或進入封閉區域。

根據花蓮分署的數據,燕子口堰塞湖目前水位為265.2公尺,距離壩頂高程270公尺,尚有4.8公尺的安全距離。湖泊的蓄水面積約為10.5公頃,蓄水量約為175萬噸,滿庫容量則為230萬噸。雖然受颱風風神外圍環流影響,上游集水區的降雨量有所增加,但由於湖水持續通過靳珩隧道溢流以及壩體滲流作用,水位僅緩慢上升約0.2公尺。

多方協作監控 堰塞湖影響範圍明確

花蓮分署表示,今日由花蓮分署、成大團隊、花蓮縣政府農業處及秀林鄉公所等單位實地勘查,確認堰塞湖的影響範圍包括花蓮縣秀林鄉的富世村民樂部落及可樂部落低窪區域、立霧溪出海口北側的崇德瑩農場,以及台灣電力公司東部發電廠員工宿舍區域。

秀林鄉公所指出,目前已安置民樂社區的20多名居民在亞泥公司宿舍,另有100多名民有社區居民被安置在秀林國中。根據林保署花蓮分署的「立霧溪燕子口堰塞湖緊急通報單」,經相關團隊現場勘查後,確認民有社區已排除在影響範圍之外,傍晚所有收留民眾已安全返家。

歷史背景與專家意見

燕子口堰塞湖的形成與地質活動密切相關。類似的堰塞湖事件在台灣並非首次,過去曾有多次因地震或土石流等自然災害引發的堰塞湖事件。專家指出,這類事件通常伴隨著潛在的洪水風險,需密切監控和及時應對。

「堰塞湖的形成通常是地質變動的結果,這需要我們提高警惕並加強監測,確保周邊居民的安全。」——地質學家李明教授

李教授強調,堰塞湖的穩定性取決於壩體的結構和水流的管理,相關部門應持續進行水文監測,並制定應急預案以應對可能的突發情況。

未來展望與應對策略

隨著燕子口堰塞湖的監測力度加強,相關單位將繼續密切關注水位變化和地質活動。花蓮分署表示,將與地方政府和專業團隊合作,確保信息的準確傳遞和應急措施的迅速落實。

未來,政府計劃加強防災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將加強對居民的防災教育,提高社區的自救互救能力。

總體而言,燕子口堰塞湖的形成再次提醒我們自然災害的不可預測性和潛在危險性。通過持續的監測和有效的應對措施,政府和社會各界正努力確保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推荐阅读  Wheeler房地產信託調整票據轉換價格,市場反應褒貶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