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10 月, 2025

国考放宽年龄限制至38岁,推动社会招聘新趋势

38-

国家公务员局近日发布了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标志着2026年度“国考”报名即将开始。今年“国考”最大的变化在于放宽了报考年龄限制:一般报考者的年龄上限从35岁提高到38岁,而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年龄上限从40岁放宽至43岁。

自1994年原人事部发布《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以来,我国公务员招录一直明确要求报考者年龄为35岁以下。近年来,虽然对部分高学历人才有所放宽,但此次“国考”打破35岁报考门槛的举措,显然提供了权威示范,可能推动社会在招录人才过程中摒弃“唯年轻化”的错误理念,助力解决就业市场的年龄歧视问题。

背景与社会影响

长期以来,国内就业市场形成了“35岁”门槛现象,从政府部门的公务员考试到各类企业招聘,尤其是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年龄限制普遍设定在35岁以下。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更注重员工的年轻化和工作活力,实际上是一种明显的年龄歧视,违反了就业机会平等的法律规定,还造成了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此前在2024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要求,消除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最新发布的报考公告顺应外界呼声,将一般报考者和硕博研究生的年龄限制同步放宽,体现了国家深化公务员队伍改革,选拔任用人才不再唯年龄是准的价值取向。

专家观点与社会反应

正如国家公务员局在公告中所称,本次考试积极服务中心大局,按照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有关政策要求,对公务员招录年龄条件作了适当放宽调整。每年上百万人参与竞争的“国考”放宽对“35岁”的执拗追求后,舆论期待此举能在社会上引发连锁反应。

然而,要改变就业市场根深蒂固的35岁歧视现象,单靠“国考”放宽年龄限制还不够,这还需要各方共同发力,多管齐下,彻底破除职场“玻璃门”。

未来展望与建议

首先,各类企业需要扭转招聘理念,摒弃“成本优先”的短视思维,在系统内部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评估体系,以岗位实际需求而非年龄作为招聘标准,把更多35岁以上、技术实力更优秀、工作经验更成熟的人才录用到合适的岗位上来。

其次,对于劳动者来说,到了35岁正是心性成熟,创造更好工作成果的年纪,因此需要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及时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保持个人核心竞争力才是王道,才是不被职场淘汰的根本保证。

保就业就是保民生。最重要的是,政府主管部门应主动清理带有年龄歧视的政策性文件,尤其是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彻底梳理并废除多年来对就业年龄方面的不合理限制,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也要在政府监管方面,明确就业年龄歧视判定标准,增加监管处罚的可操作性。

参考国外经验,建立对企业用人机制的制度约束,强化反就业歧视体系建设,通过立法保障中高龄人才的平等就业权益,成为政府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必要举措。

此次“国考”改革不仅是对公务员考试制度的调整,更是对整个社会招聘理念的挑战和引导,未来或许将看到更多行业和企业跟随这一趋势,推动更为公平的就业环境。

推荐阅读  上海“环保侠侣”六年坚持边跑步边捡垃圾,传递绿色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