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最佳入睡时间:22至23点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近年来,关于最佳入睡时间对心血管健康影响的研究引发了广泛关注。英国牛津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22至23点之间入睡可能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最佳时间。这一发现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数字健康》上,并迅速引起了医学界和公众的讨论。
研究纳入了88,026名英国参与者,平均年龄为61.43岁,其中包括51,214名女性和36,812名男性。通过腕带加速度计,研究人员收集了参与者的睡眠时间数据,并结合年龄、性别、睡眠规律、身体质量指数(BMI)、慢性疾病等信息进行分析。
入睡时间与心血管疾病的“U”型关系
在平均5.7年的随访中,研究发现3,172名参与者患上了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数据分析显示,入睡时间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现“U”型关系:22至23点入睡的风险最低,而凌晨及更晚入睡的风险最高。
“与22至22点59分入睡的参与者相比,22点前入睡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4%,23至23点59分入睡风险增加12%,零点或更晚入睡风险增加25%。”
研究还发现,女性与心血管风险增加的关联性更强,可能与内分泌系统对昼夜节律紊乱的反应存在性别差异有关。此外,绝经后女性的心血管风险本来就较高,这可能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睡眠时长与心脏健康的关联
不仅入睡时间,睡眠时长也对心脏健康有显著影响。2019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研究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或超过9小时都可能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研究采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分析了27种与短睡眠相关的遗传变异,发现睡眠时长本身是心梗风险的潜在因果因素。
“与每晚睡6至9小时的人相比,睡眠不足6小时者心脏病发作的几率高出20%,而睡眠超过9小时者几率增加34%。”
研究人员建议,每晚6至9小时的睡眠对心脏健康最为有益,尤其是对于有心脏病遗传倾向的人群,适当的睡眠可以显著降低风险。
全球视角:不同地区的最佳入睡时间
需要指出的是,最佳入睡时间可能因地理位置而异。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跨越多个时区,北京与乌鲁木齐的22至23点并不完全一致。对于乌鲁木齐居民来说,最佳入睡时间可能需要调整为0至1点。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类似的调整也可能适用。科学家们强调,适应当地的昼夜节律和生物钟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未来研究与健康建议
尽管这些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见解,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探讨睡眠与心血管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参与者主要为白种人,且社会经济背景较好,因此结果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群。
为了确保良好的睡眠质量,专家建议尽量在22至23点入睡,并保持每晚6至9小时的睡眠,最好是7小时。这不仅有助于心脏健康,还可能改善整体生活质量。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睡眠与健康的理解将不断加深,为制定更精确的健康建议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