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運會火種採集儀式展示中國海洋科技實力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的火種採集儀式於近日在廣州南沙隆重舉行,這一儀式不僅展示了中國作為海洋科技強國的特點,也成為大灣區文化的一次生動展現。儀式的執行導演劉輝表示,此次活動通過原創音樂和精心設計的流程,力求展現大灣區的風貌。
儀式的籌備過程中,工作人員曾兩次冒着颱風進行綵排,以確保儀式的順利舉行。這一努力顯示出組織方對活動的高度重視和專業精神。
深海火種:科技與自然的結合
據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方法所副所長陳宗恒介紹,本次火炬的「源火」是從南海1522公尺深的海底採集而來。這一過程涉及深海引燃技術,將海底的自然火焰轉化為儀式所需的「源火」。
「這是一次科技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展示了中國在深海探測和資源開發方面的先進技術。」——陳宗恒
這一技術的應用不僅體現了中國在海洋科技領域的強大實力,也為未來的科技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參與者的榮譽與挑戰
在儀式中擔任「採火少女」的劉婉婷是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她表示,能夠從眾多候選人中脫穎而出,參與這一歷史性儀式,感到非常榮幸和自豪。
劉婉婷分享了她在訓練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包括走位、節奏控制等細節。經過反覆練習,她最終能夠自信地完成任務,為儀式的成功舉行貢獻了一份力量。
技術創新:火炬的雙模燃燒系統
火炬供應商廣東萬家樂燃氣具集團副總裁馬海川透露,本屆火炬、火種燈和火種盆採用了先進的「雙模燃燒系統」,這一系統具有抗風抗雨的能力,確保火焰在各種天氣條件下依然明亮和安全。
「雙模燃燒系統的應用不僅提高了火炬的安全性,也為未來大型活動的火炬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馬海川
這一技術的成功應用,再次證明了中國在燃氣具製造領域的創新能力。
展望未來:科技與文化的融合
此次火種採集儀式的成功舉行,不僅是對中國海洋科技實力的展示,也是對大灣區文化的推廣。未來,隨着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文化的深入融合,中國將在國際舞台上展現更多的創新成果。
這一儀式的舉行,為未來的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中國的科技和文化交流開啟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