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10 月, 2025

河南考古技师王丛苗:从农民到文化守护者的传奇旅程

unnamed-file-320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年前,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循着这一方向,二里头遗址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如星火般耀眼: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中轴线宫殿建筑群,以及最早的龙图腾与青铜礼乐器群。

这些穿透三千多年历史的文明曙光,不仅照亮了历史的深处,也温暖了许多与之紧密相连的生命。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高级技师王丛苗的故事,正是这束光下的动人缩影。

从农民到考古技师:命运的转折点

“我在二里头,种地也考古。”初见王丛苗,是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展厅里。她刚从办公室出来,指尖还带着些淡淡的铅笔灰。在一面陈列着满是陶器的展墙前,她驻足打开了话匣子。

1983年,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向遗址所在的三个村子招收考古技师,辅助发掘工作。第三次高考失利的王丛苗看到了人生转机,“那时候觉得能和这些考古队的文化人一起工作,也算是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起初,这个连“文化层”与“生土层”都分不清的瘦弱姑娘并不被看好,但她凭着肯吃苦的劲头留在了考古队。王丛苗总是使出浑身劲儿,拿起洛阳铲“噌噌噌”往下挖,手磨破、肩累酸,这份诚意打动了考古队领导。

坚守与成长:绘制文物的“标准照”

“考古绘图是给文物‘拍摄’‘标准照’,容不得一点马虎。”王丛苗总把这话挂在嘴边。她告诉记者,虽然现代仪器和技术在考古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绝大多数考古器物图至今仍需要手工绘制。

1986年,王丛苗去北京参加培训学习考古绘图。回来后,她在库房的窗边放了一张桌子,把库房里的陶器挨个画了个遍。渐渐地,王丛苗不仅可以用手中的笔生动展现文物的形状、大小、纹饰等,还练就了看一眼陶片就知道是哪个时期的文物的本领。

“我能吃苦、有韧劲,加上对历史感兴趣,就一头扎进这份事业了。”

在她40多年的考古生涯中,王丛苗参与发掘的遗迹有数百处,发表考古绘图1.6万多幅。她致力于将二里头的“中国之最”呈现给世界。

传承与未来:家庭与事业的双重坚守

“40多年来我学了很多东西,相当于在二里头遗址上了‘考古大学’。”王丛苗的笑容里充满自信。由于常年在工地奔波,她只能将两个年幼的孩子带在身边,一同走进考古现场。

王丛苗没讲过“敬业”“奉献”这类辞藻,但孩子们见过她为田野挖掘蹲到腿麻,见过她为赶进度啃凉馍,见过她为补画细节熬红的眼。如今,两个孩子都学业有成,考上了博士,用实际行动延续着母亲对知识与文化的尊重。

2018年,王丛苗当选河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为2021年的全省两会带去了加快推进二里头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去年,她开始利用工作之余主动学习更便捷高效的AI和PS软件绘图方法。

看着王丛苗手上磨起的老茧,记者忍不住问:“为什么不停下来,享受一下退休后的清闲?”

王丛苗摩挲着双手,神情激动地说:“我知道这片土地里藏着咱们中国人的根,我守着它,年轻人们接着守着它,才能讲述好中华文明探源的故事。”

推荐阅读  探索云南:从课本到实地的地理奇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