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工作者坚守南极:国庆中秋的特别使命

10月1日清晨,在地球最南端的南极中山站,一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如期举行。科考队员们怀着对祖国的思念与祝福,凝视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其中一位升旗手,正是气象部门派出的中国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员马千里。
南极气候极端恶劣、环境艰苦,却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临安大气本底站的马千里,作为今年南极中山站唯一的气象越冬队员,与队友们在此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国庆和中秋节。
投身极地之“战”
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大气成分观测数据极具科学价值。2024年11月1日,随着队员们的口号声,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正式出征。
然而,出发即遇难题——颠簸。在长达38天的航程中,雪龙号遭遇西风带狂风巨浪,船身如飘零树叶般摇晃。每到观测时,马千里克服身体不适,紧握观测仪器,完成船载温室气体、黑碳、水汽同位素等大气成分观测工作。
12月初,雪龙号抵达中山站。此时,中山站被中国气象局确定为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并将正式业务运行。马千里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与度夏队员祁威一起,开展新观测方舱和新观测系统的建设调试工作。
保障数据精准
3月,越冬工作正式开启。马千里发挥技术特长,将国内规范操作流程应用于南极中山站的大气成分本底观测工作。结合南极大风、吹雪、低温等气候特点,他对工作流程精益求精、优化调整,保障了中山站大气成分本底观测的高精度、高稳定性运行。
在中山站,马千里搭建起温室气体自动化采样管道和装置,结束了旧有的采样模式。他还搭建地面臭氧观测系统的自动化零点校准装置,为获取更可靠的观测数据提供了有力保证。
“我利用大气成分本底观测中的装备技术改进了北斗探空业务在南极低温和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充气和施放流程,成功实现了南极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平漂探空作业。”
气象“哨兵”的坚守和担当
国庆期间,恰逢马千里生日。此时中山站要等下一次雪龙号送队员过来才有新鲜物资补给,基本只剩冷冻食物,但厨房还是贴心地为他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
“能和优秀的队员们一起完成南极科考工作,我觉得非常荣幸,也很开心。”近一年半的越冬科考现已过半,虽然节假日不能陪家人度过,但有队员们一起,对马千里来说也是一种幸福。
马千里坚定地表示:“时间不能倒流,我的任务就是如实记录下南极空气成分变化的气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