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10 月, 2025

人造肉在ESG光環下的可持續性與爭議

featured-lonnews-com

近年來,ESG(環境、社會、治理)已成為全球企業和投資者關注的主流趨勢,減少碳排放、節約資源和重視動物福利等議題備受重視。在此背景下,人造肉(主要包括植物基肉與細胞培養肉)被視為潛在的可持續蛋白質來源,以替代傳統畜牧業,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然而,人造肉的發展也引發不少爭議:有觀點認為其製造過程可能耗費大量能源、使用基因改造原料,甚至帶來新的食品安全與倫理問題,質疑其是否真正符合ESG精神。

環境影響:人造肉的雙面性

人造肉號稱可大幅降低畜牧業對環境的負擔。傳統養殖業消耗大量土地、水資源並排放溫室氣體,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4.5%至16.5%。相比之下,植物基人造肉使用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種植過程碳排放遠低於養殖動物。

然而,植物基肉也有其爭議之處。一方面,植物肉原料(如大豆)的種植可能涉及大規模單一作物農業,需使用化肥和農藥,引發土壤和水體污染問題。若大豆種植導致熱帶雨林砍伐(例如南美為種大豆而毀林),則植物肉的環境優勢將大打折扣。

有學者指出,高技術加工的植物肉對氣候的影響約為未加工植物蛋白的5倍。

社會與倫理:人造肉的挑戰與機遇

在人造肉的社會影響方面,其興起引發多方面的社會責任與倫理討論。首先,在動物福利方面,人造肉被視為一項人道主義的創新:培養肉無需養殖和屠宰動物,從根本上避免了畜牧業對動物的剝削和傷害。這對於重視動物權益的社會團體而言是一大進步。

然而,也有人擔心人造肉的推廣可能轉移人們對真正素食主義的關注。一些環保人士認為,與其依賴高科技合成肉,不如直接提倡減少吃肉或純素飲食,因為後者對環境和動物更為直接友善。

營養學者提醒,過量攝取加工食品添加物可能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風險。

企業治理與透明度:人造肉產業的未來

在企業治理與透明度方面,人造肉產業涉及先進的生物技術和專利,企業需要負責任地管理研發與生產流程。目前,培養肉生產使用的培養基可能含有動物血清或基因改造成分,企業是否充分披露產品成分、生產工藝,以確保消費者知情權,是一大課題。

例如,有些植物肉產品含有轉基因大豆或精製添加物,廠商應標示清楚,讓關心轉基因食品的消費者自行選擇。展望未來,人造肉產業能否真正符合ESG精神,關鍵在於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完善的治理實踐。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關注,人造肉的未來充滿機遇與挑戰。企業、政府和消費者需共同努力,確保這一新興產業能夠真正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承諾。

推荐阅读  中国宣布新经济政策以应对全球经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