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10 月, 2025

青岛海洋生物博物馆免费开放,3000余件标本展现海洋奇观

3000-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为青岛市民提供了一处了解海洋知识的新场馆。自开放以来,博物馆已经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参观。

据悉,博物馆占地超过1000平方米,展出3000余件海洋生物标本。这些标本来自该校海洋生物学院的科研积累和校友捐赠,种类丰富,仿佛是凝固的时空碎片,向市民展示数亿年前的海洋文明。

布氏鲸标本成为镇馆之宝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鲸鱼标本——长达12.98米的布氏鲸骨标本。这个标本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庞大的体型在国内生物博物馆中极为罕见。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头布氏鲸于2003年12月在青岛沙子口附近搁浅,放生失败后被运至中国海洋大学,历时13个月制成标本,并于2008年入驻博物馆。目前,它是国内博物馆馆藏最大的布氏鲸剥制标本。

展区划分与丰富的标本

博物馆共分为四个篇章:“海洋栖息地”“演化的奇迹”“生命万象”“深海居民与地球三极”。每个篇章都展示了不同的海洋生物主题。

化石区、珊瑚区和藻类标本区是游客流连忘返的地方。化石区展示了自寒武纪以来的众多化石,形成一片“化石墙”,让游客仿佛穿越回远古海洋。

“这些标本全都是真实标本,所以非常珍贵。”——杨世民,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生物博物馆馆长

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当时的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就已开始发展海洋生物学。如今,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场所,更是一个开放的大课堂,承担着传播海洋知识和助力海洋学科发展的使命。

博物馆于每周四和周六对外开放,并提供公益讲解服务。市民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团体参观则需通过小程序预约。

随着中国海洋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00周年,博物馆也将在青岛市政府的资助下完成全面翻新改造,继续为公众提供丰富的海洋知识体验。

推荐阅读  全球最大冰山A23a加速解体,或2025年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