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启动2025年中国毽球段位制推广活动

9月27日,山东济宁市全民健身广场体育馆内,毽羽翻飞,掌声雷动。由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指导,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毽球跳绳协会主办,山东省小球运动联合会、山东省毽球运动协会、济宁市体育局、济宁市体育总会支持,济宁市毽球运动协会、东营市金湖学校承办,晋中学院运营的2025年中国毽球段位制推广活动山东站(济宁)正式启动。
来自徐州、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临沂、威海、枣庄、济宁等地的44支代表队、286名毽球爱好者齐聚一堂,以毽会友,共襄传统体育盛事。
暖场表演:毽球技艺展千年风华
上午7时50分,三场精彩绝伦的暖场表演率先点燃现场氛围。青州花毽表演队以“飞燕绕颈”“苏秦背剑”等绝技惊艳亮相,队员们身姿轻盈、踢法灵动,尽显百年传承的深厚底蕴。济宁花毽队则将运河文化融入动作设计,沉稳中透着灵巧,赢得阵阵喝彩。
省内顶尖毽球爱好者组成的五人围踢团队压轴登场,传接流畅、花式多变,默契配合将毽球运动的竞技性与观赏性推向高潮。三场表演不仅展现了毽球技艺的多样性,更让观众提前感受到这项传统运动的独特魅力。
段位制:标准化引领毽球新发展
毽球段位制作为全国统一的技术评价体系,分为9个段位,为爱好者提供了清晰的进阶路径。活动现场,“全民赶考”段位制考核成为核心环节,参赛者通过理论测试与实操考评,系统检验技术水平。
主办方介绍,段位制的推行旨在客观评估运动能力、激发进取精神,同时吸引更多人参与全民健身,推动毽球运动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济宁作为毽球运动的重要发源地,其文化底蕴为活动增添了独特价值。1970年汉画像石《蹴毛丸图》出土于济宁东汉墓葬,生动描绘了八人踢毽的场景,与现代动作高度相似,成为研究毽球起源的珍贵资料。
“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活动特别设置“非遗制毽”展示区,通过传统工艺演示与互动体验,深入挖掘毽球历史价值,为“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践样本。
赛事体系:多维活动促全民参与
本次推广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四大核心板块。标准展示推广,通过展板、直播等媒介普及段位制知识;“全民赶考”认证,组织线上线下结合的段位考核;专项技术培训,开展裁判员、晋段官技能提升课程;非遗互动体验:征集传统制毽工艺与踢毽技法,助力非遗数字化保护。
赛事日程紧凑有序,9月26日完成赛前培训、场地布置与联席会议;27日全天进行开幕式、段位考核、花式毽球与网式毽球比赛、非遗展示及闭幕式。参赛者不仅能在竞技中提升技能,还可通过现场报名、挑战互动等环节深度参与,感受毽球运动的多元魅力。
文化传承:从历史深处走向未来
活动期间,“中华传统体育(毽球)非遗”素材征集展示活动同步开展,通过传统制毽工艺展示、踢毽技法口述史采集等,为毽球非遗数字化建设积累素材。
同时,“传承的力量”毽球段位制校园推广计划持续深化,通过进校园、设课程、办联赛等方式,在青少年中播撒毽球文化的种子。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说:“以前觉得踢毽子是老人玩的,现在才知道它有这么多花样,还能考段位,我也想试试!”
本次活动严格遵循规范化流程,从前期线上注册、现场报名到段位制考评,均做到流程清晰、服务到位。指导单位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统筹顶层设计,主办方强化政策引领与资源整合,承办单位济宁市毽球运动协会细化执行方案,运营单位晋中学院提供技术支撑。
山东省小球运动联合会、东营市金湖学校等协办单位的积极参与,确保了赛事服务、场地保障等环节的顺利推进。
从汉画像石中的历史印记,到现代段位制的标准体系;从暖场表演的视觉盛宴,到赛场争锋的激烈角逐,2025年中国毽球段位制推广活动山东站(济宁)以文化为魂、以赛事为媒、以段位为桥,不仅为毽球爱好者搭建了展示与成长的平台,更以实际行动推动传统体育项目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毽球飞舞间,一幅“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图景正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