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揭示古代战争痕迹,考古新发现引发关注

自1934年首次考古发掘以来,三星堆遗址以其独特的文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近日,在2025三星堆论坛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发表了一份题为《三星堆遗址的新认识》的报告,揭示了三星堆社会内部可能曾经发生过战争的迹象。
孙华教授在论坛上指出,三星堆遗址是一个延续时间长、空间范围广的大型遗址,涵盖了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三个发展时期。这些文化之间存在继承关系,但也有显著差异。
三星堆的城市发展与水利工程
三星堆遗址位于成都平原的沱江冲积扇上,古河道的变迁频繁。孙华教授详细描述了三星堆人如何通过卓越的环境适应和改造能力,逐步发展壮大他们的城市。他指出,三星堆城的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过程。
在三星堆文化的早期,西北小城和西南小城开始兴建,随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建,形成了“一大三小”的城市格局。这一系列建设活动不仅反映了三星堆人的智慧,也展示了他们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
文化转变与社会变迁
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变迁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孙华指出,三星堆聚落的人群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可能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来自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以及长江中游的后石家河文化等外来人群进入成都平原,导致三星堆文化发生了显著变化。
“三星堆遗址内和周边的墓葬突然消失,一定有特别的原因。”孙华解释道,“这可能是外来社群代替了原先三星堆聚落的结果。”
三星堆文化的转变过程中,丧葬习俗的变化尤为引人注目。孙华提出了“水葬”假说,认为船棺葬可能源自早期的水葬习俗,但这一假说尚需实物证据支持。
战争的痕迹与城市的衰落
三星堆遗址在第二、三大期之际发生了许多变化,包括三星堆埋藏坑的出现、大型营建工程的终止以及城墙的破坏。这些现象表明,三星堆社会内部可能发生过战争。
“种种迹象表明,这场战争似乎是三星堆国家的内部斗争,受到最严重打击的应该是掌管宗教祭祀活动的神权贵族集团。”孙华说道。
战争过后,三星堆城从国家中心都城下降为普通城邑,部分人群迁往他处,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的十二桥文化聚落数量迅速增多,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未来研究与遗址保护
孙华在采访中提到,三星堆遗址的下一步研究将重点关注城市的道路网络、功能分区等问题。此外,三星堆至今未发现成规模的墓地,这也是考古学家亟待解决的谜题。
同时,三星堆遗址公园的建设也备受关注。孙华建议通过科学展示不可移动文物,如城墙演变、水系格局等,让游客直观感受古城规模与历史层叠,从而提升整体参观体验。
三星堆遗址的研究仍在继续,考古学家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揭开更多关于这座古老城市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