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明探源系列报道引发热议,文化自信再现

9月19日,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指导,云南网和云南文明网推出的“何以云南·云南文明探源”大型融媒体报道正式上线。先导片《生生不息 云南文明的千姿百态》以及第一集《海门口的火光》相继发布,迅速引发云南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截至9月24日,这一系列报道已在超过300家媒体平台发布,阅读量突破700万次。节目视频还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和全省各地的户外大屏幕上循环播放,成为展示云南文明与文化的新名片。
探源云南文明的多元魅力
中华文明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云南作为中华文明壮阔图卷中的一部分,从元谋人的石斧到滇人的贮贝器,从茶马古道的马铃声到西南联大的青灯,展现了其独特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
深入现场,全媒呈现
报道团队深入海门口遗址的发掘现场、剑川县民族博物馆和云南省博物馆,与考古发掘者深度对话,全面采集真实可靠的信息。通过“深度图文稿件+访谈短视频+海报”的融合产品,生动还原海门口遗址的历史价值和未来规划。
“我们力求打造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让古老文明焕发时代光彩。”
文化界热议与专家点评
该系列报道推出后,立即引发云南文化界人士和网友的热议。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的考古学博士罗伊表示,文明起源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海门口遗址的报道让人们触碰到了文明初始的温度。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杨帆指出,这块土地不仅盛产风光,还有深厚的历史秘密。自媒体“南曲文化”主播何新文认为,报道为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云南文明的窗口。
学术与艺术的融合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邱健表示,该策划在学术性、叙事性与传播性之间实现了良好的平衡,通过文化阐释与文明起源的命题建构,将地方遗址纳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讨论中。
“文明源头的火光,照亮今日之认同。”
未来展望与文化自信
作家叶浅韵称,这部关于海门口遗址的小视频让她感受到穿越时空的震撼。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蒋晓涵认为,该系列策划为考古成果融入思政课堂提供了优秀范本。
网友们也纷纷表示,海门口遗址如同一束光,穿透了对云南文明的刻板解读,展示了一个传承融合与蓬勃发展的云南故事。
“何以云南·云南文明探源”系列报道正在循着文明的脉络,揭开这片土地的深邃与瑰丽。未来,镜头将对准何处?我们将与您一同溯源而上,共赴文明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