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9 月, 2025

美國重提「台灣地位未定論」引發兩岸政治波瀾

featured-lonnews-com

近日,美國在台協會(AIT)在國務院授權下,於九月十九日川普與習近平通話之前,重提「台灣地位未定論」,此舉引發台灣政壇的強烈反響。民進黨政府的外交部隨即表示感謝,強調美方重申台灣地位未因《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或《舊金山和約》而明確歸屬中國。

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隨後發表台獨論述,指出:「沒有什麼台灣光復節啦!不要黑白講,台灣哪有什麼光復給中國?」此番言論引起廣泛關注,民進黨發言人吳崢也表示,徐國勇的言論代表民進黨的立場。

歷史背景與政治策略

根據民意調查,絕大多數台灣人民認定,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台北市中山堂舉行日本受降儀式,陳儀上將代表最高統帥蔣中正接受日本台灣總督安藤利吉的無條件投降,從此確立台灣收歸中華民國主權版圖。

然而,民進黨自成立以來,長期以「台灣地位未定論」否定中華民國的主權,並以「中華民國是流亡政權」為基調,定位中華民國在台灣是「非法統治」。此次美方重提「台灣地位未定論」,被民進黨視為政治策略上的機會,試圖利用美國的發言擴大台灣獨立建國的資本。

國際與內政的雙重挑戰

美國的「台灣地位未定論」在民進黨的政治語境中,已變成「外部助攻」的台獨建國論述。在國際媒體上,將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定位為「無主地上的民主政體」;在外交上,接受美國的「未承認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在內政上,則堅守其台獨黨綱,長期訴求「台灣獨立建國」。

有政論名嘴認為,賴清德的公開言論顯示其對中華民國的態度是:對內,暫時承認中華民國制度,但核心認同是「台灣」;對外,透過「台灣地位未定論」與模糊外交策略,不承認中華民國主權與國號,以「台灣」取代「中華民國」發聲。

未來的風險與挑戰

民進黨解讀「台灣地位未定論」是美國對兩岸的戰略,意在牽制中共並以外力助攻台獨建國。但這一策略也存在風險:未來若美國與中共達成戰略和解,或美國轉向「管理台灣問題」以換取對中國大陸的經貿利益,中華民國可能面臨「外交自主性喪失」的危機。

筆者質疑,歷年來,中華民國無法參與聯合國與主要國際組織,美國雖聲援但實際幫助有限,「美台友好」更多是美國的「戰略工具」而非真正的「民主價值」連結。

民進黨作為中華民國的民選執政黨,享盡中華民國的資源與權力,卻附和「台灣地位未定論」,自我否定中華民國對台灣的主權。如此行徑不僅挑戰現行中華民國憲政正統,還可能加劇人民內部統獨對立,激化兩岸敵意,對台灣的未來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相關報導:杜宗熹專欄:「川習通話」與「台灣地位未定論」後面,是否還有更大的陰謀? | 更多文章)

推荐阅读  星际裂变抢先体验版即将上线:探索开放世界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