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从MP3到飞秒激光的创新传奇

从MP3格式到白光LED灯,再到飞秒激光和世界上最小的泵,这些令人惊叹的发明都源自一个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的机构——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9月22日,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中德绿色科技与产业合作论坛期间,记者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独家专访了弗劳恩霍夫总部国际研发合作部创新市场负责人克里斯托夫·米特雷尔弗(Christoph Mitterer),深入了解这一神秘的协会。
弗劳恩霍夫协会成立于1949年,是全球领先的应用研究机构之一。协会在德国拥有75个研究所,员工近3.2万名,年度预算达36亿欧元,其中31亿欧元来自合同研究。这种基于合同的研究模式是协会的核心商业模式。
基于合同的研究模式
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研究经费来源于三个领域,各占1/3:政府基础资金资助的竞争前研究、公共资助的竞争性研究项目,以及直接来自行业合同的研究。米特雷尔弗强调,德国联邦和州政府的基础拨款仅构成年度研究预算的基石,主要用于开创性、前瞻性研究。
“2024年,协会预算中的8.67亿欧元来自产业界合同。”
弗劳恩霍夫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庞大的产业界委托开发合同占比,这确保了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并使研究始终聚焦市场需求。
需求导向与应用驱动
弗劳恩霍夫协会以“需求导向、应用驱动”闻名于世。米特雷尔弗指出,尽管研究所分布在德国各州,长期贴近市场,但协会依然不断倾听企业的需求,了解企业能力,并建立互信关系。
弗劳恩霍夫提供FraunhoferMatch这一数字化平台工具,方便企业提出技术需求,与研究所对接。协会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始终平衡企业需求与社会需求,避免对企业的依赖性。
“我们每年服务5000多家企业客户,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中小企业。”
人才流动与国际合作
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研究所长几乎都是高等院校的全职教授,采用双聘制,共同决定所长任命。米特雷尔弗介绍,协会的研究人员中约半数是流动人才,包括教授身边的博士生,他们在研究所与产业界之间学习与研究。
此次,弗劳恩霍夫旗下12家研究所一同来沪参会,期待与中国市场的合作。米特雷尔弗表示,德国科研严谨细致,而中国市场产业规模大、转化速度快,双方的合作可以实现双赢。
“我们对与中国开展合作充满期待,希望共同评估有意义的、能落地的合作项目。”
弗劳恩霍夫协会的创新模式和成功经验,为全球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随着中德科技合作的深入推进,双方将在更多领域实现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