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9 月, 2025

河北青县运河故道重现:揭开大运河的历史面纱

unnamed-file-931

河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青县运河故道的发现被誉为近年来大运河探寻中的重要成果。8月11日,青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王占林在沧州市青县周官屯子牙新河穿运枢纽的坝堤上,指着西南方子牙新河滩地内的广袤田野,兴奋地说道:“近60年啦,这条运河故道真是‘失而复得’!”

青县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开挖了平虏渠。隋唐时期称为永济渠,宋金元时期称为御河,元代成为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明代称为卫河,清代以来称为南运河。由于地势较低且相对平缓,南运河北流时在青县境内形成了众多弯道,保持了原始的河道走向和河岸形态,千百年来滋润着两岸乡镇,哺育着一代代运河儿女。

运河故道的形成与历史背景

青县运河故道的形成与1966年根治海河工程密切相关。河北省文物局总工程师孙晶昌介绍,当时为了建设东西流向的子牙新河和北排河的大型工程,需要开凿南运河新道,最终在新道上建造了亚洲最大的渡槽工程“周官屯子牙新河穿运枢纽工程”。原南运河河道因此逐渐荒芜,继而湮没于岁月尘埃中。

“一段故道,就是一段故事、一段记忆,静待着人们再发现它。”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科科长白素萍表示,经过艰辛的调查,青县运河故道的走向和沿岸工程遗址等细节被重新绘制。调查过程中,团队走访了沿线村庄的老村民和参加过根治海河的老河工,查阅了《青县志》《青县水利志》等史料。

文物普查的重要发现

目前初步摸清,青县大运河故道遗址基本呈南北走向,呈弓形,全长5039米。王占林表示,尽管尚未开展大规模考古勘探,但在四普专项调查中,收获颇丰,不仅绘出旧河道的走向,还发现了旧堤坝等遗迹,并在河道内采集到不少青石质构件等遗物。这些发现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运河风貌和工程技术特点。

“青县大运河故道遗址,自1966年至今,没有被大规模人为扰动,是大运河沿线不可多得的原生态故道。”——王占林

河北大运河专项调查中,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347处,其中三普登记复查239处,新发现文物108处。这条故道遗址是此次专项调查的重要成果之一,保留了古代水利工程的诸多元素,对于发掘、研究大运河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保护与利用

目前,该遗址已纳入四普新发现文物范畴,并正在申报河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专家认为,保护和利用好这段运河故道,对于传承和发扬大运河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夕阳下,运河水静静流淌,子牙新河穿运而过,京沪高铁上动车飞驰。这段“重现”的运河故道,正鲜活地讲述着运河的新生,见证着古今水利工程的传承创新,默默展现着中华儿女的智慧,见证着这片广袤土地上的新活力。

推荐阅读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明:顾立雅《中国之诞生》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