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9 月, 2025

奉贤区生态环境局创新监管模式助力企业绿色转型

unnamed-file-882

“过去怕检查,现在盼指导。生态环境部门的帮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绿色转型不是负担,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通行证。”某企业环保负责人在一次环保专题培训结束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优化营商环境双轮驱动的战略背景下,奉贤区生态环境局以“监管有力度,服务有温度”为核心理念,聚焦企业需求,创新推出“智慧监管+精准服务”模式,通过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积极推广非现场执法检查,搭建起政企互动的沟通桥梁。

破局:从“多头检查”到“智慧监管”

传统涉企环境检查存在频次高、重复性强、标准不统一、企业迎检负担重等问题。奉贤区生态环境局制定年度生态环境涉企行政检查计划,通过“三统筹、三规范”(统筹检查计划、检查力量和检查频次;规范检查程序、检查标准和检查结果运用),加强科技赋能,强化部门高质量联动,提高问题发现能力,有效提升检查质效,实现涉企行政检查减量提质不扰企。

加大涉企行政检查统筹。建立年度检查计划+月度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应用“检查码”开展现场检查,规范开展执法行为记录;以落实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监管为核心,将多个检查任务集合在一张“检查码”上,进行一码进门综合查。截至8月底,入企检查次数同比下降30%。

全面推行非现场执法检查。通过企业在线监测设备,实时传输废水、废气排放数据至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实现24小时动态监管;对信用良好、风险较低的、正面清单内企业,以污染源自动监控、用电用能监控、无人机巡查、视频或电话连线等非现场检查为主的方式开展核查,减少现场执法频次,切实减轻现场执法对企业生产的干扰。

积极开展跨部门联合检查。按照跨部门行政检查“应协同尽协同”的原则,以“检查码”为媒介协同开展跨部门联合检查,今年以来,奉贤区生态环境局联合区公安、农委、卫健委、应急、消防、市场监管、城管等部门对相关企业开展联合检查26家次,这种“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的模式,有效避免了多头执法、重复检查。

赋能:从“被动整改”到“主动提升”

非现场帮扶“把脉问诊”。奉贤区生态环境局接到我区某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求助,其实验废水成分复杂,在线监测设备运维频频“卡壳”,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面对这一棘手问题,区生态环境局迅速启动非现场帮扶机制,执法人员通过视频连线、在线数据调取和远程诊断,摸清了废水处理全流程的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提出优化方案,协助改进在线监测设备等污染源防治设施,有效解决了企业的难题。

执法普法“送法入企”。为了让企业用得上、记得住,入企检查的同时,执法人员送上《上海市奉贤区生态环境局指导服务手册》,手册系统梳理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常见的环境风险点,以及环评、排污许可、危废管理计划备案等业务的办理流程,手册图文并茂、案例鲜活,被不少企业称为“环保工作的随身指南”。与此同时,“环保小课堂”普法系列视频同步上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环保法规要点。

启示:以“生态之力”激活“营商之能”

生态环境监管与营商环境优化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双向赋能。

“规范检查是前提”,通过“计划式检查”“综合查一次”等机制,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让企业安心发展。

“智慧监管是支撑”,非现场执法、电子取证等技术手段,既提升了监管效能,又降低了企业合规成本。

“政企共治是关键”,指导帮扶、专题培训等服务型举措,帮助企业将环境责任转化为竞争优势,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奉贤区生态环境局将以创新监管为笔,以数字赋能为墨,持续深化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通过推行非现场执法、跨部门综合查一次等举措,让监管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助力企业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为生态营商环境建设书写更高质量的创新答卷。

推荐阅读  澳大利亚选择日本方案:引进11艘新一代护卫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