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9 月, 2025

北京水域外来物种河川沙塘鳢入侵引发关注

unnamed-file-874

近年来,北京市从郊区到市中心的河流水体中,逐渐出现了一种外来鱼类——河川沙塘鳢。这一现象引起了生态学家的关注,因为河川沙塘鳢的入侵可能对本土鱼类的多样性构成威胁。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鱼类专家赵亚辉,以深入了解这一问题。

赵亚辉指出,“目前,北京水域中的外来物种形势比较严峻,外来物种已经成为北京市鱼类多样性保护中最大的威胁因子。”他强调,防范外来物种的扩散需要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河川沙塘鳢数量激增的原因

钓鱼爱好者郭先生发现,近年来河川沙塘鳢在城市水域的数量迅速增加。这种鱼以其长脑袋和大嘴而著称,虽然外形不讨喜,但它们在北京的水域中却繁殖迅速。郭先生表示,“这些年,我在大运河、潮白河、亮马河等水域都钓到过这种鱼。”

据赵亚辉介绍,河川沙塘鳢原本是我国长江中下游的特有种,但在北京属于外来物种。最早在2006年被发现,但直到2014年后才开始大量繁殖。如今,它们已经扩散到潮白河、永定河等水系,并在温榆河、清河等地自然繁殖。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河川沙塘鳢为何能在北京的寒冷冬季生存下来并迅速繁殖?赵亚辉解释说,“理论上讲,这种鱼在寒冷的北京冬季无法越冬,但近年来,北京冬季很多城市河道不再结冰。”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也可能是由于处理后的中水排入河道时温度略高,改变了水体环境。

在南方,河川沙塘鳢作为经济鱼类被养殖,因其味道鲜美而受到欢迎。但在北京,依靠捕捞食用来消除这一物种并不现实。赵亚辉强调,“对于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大于治理,应该在它们形成威胁之前进行有效防控。”

外来物种对本土生态的威胁

北京历史上自然分布的土著淡水鱼类有78种,但20世纪60年代至2010年前后,鱼类物种数量有所下降。随着生态治理的加强,水域环境改善,鱼类物种数量有所恢复。然而,外来物种的入侵问题变得更加明显。

除了河川沙塘鳢,原产北美的大口黑鲈和太阳鱼种群也在北京迅速扩张,影响了本地鱼类的生存。赵亚辉指出,违规放生和人为引进是外来鱼类入侵的重要渠道。

公众参与防控外来物种

赵亚辉呼吁公众在防控过程中发挥作用。“一方面是不要随意放生,另一方面,钓鱼爱好者可以记录外来入侵鱼类的点位和数量,这对于科研人员了解其分布范围并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仅是生态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通过科学研究和公众参与,北京有望在未来更好地保护水域生态多样性。

推荐阅读  城市玻璃幕墙成候鸟“隐形杀手”:如何减少鸟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