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9 月, 2025

复旦史学百年:杨宽与先秦历史地理的深远影响

unnamed-file-745

为纪念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一百周年,澎湃新闻特别推出“复旦史学百年”专栏,刊载关于谭其骧、周予同、顾颉刚、杨宽等大师的研究性文章。这些学者不仅是复旦史学的奠基者,也是在中国历史学界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专栏文章力图从某一问题切入,阐发这些大师的学术贡献及学术脉络,以期为后来者提供启迪与镜鉴。

杨宽:先秦历史地理研究的代表人物

杨宽(1914—2005),字宽正,上海青浦人,是我国先秦史研究的代表学者。他的研究涉猎广泛,除了大家熟知的战国史,还在春秋史、西周史等领域有重要建树。他对中国古史神话、古代冶铁记述、古代都城制度、陵寝制度进行了系统梳理,是当之无愧的古史大家。然而,很多领域的成绩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主要介绍杨宽在先秦历史地理研究上的贡献。

参与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先秦地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是解放后史学界一项重要的学术工程。《图集》第一册“夏、商、西周、春秋、战国”部分就是在杨宽主持下编绘完成的。1955年,谭其骧受命开始《图集》的编绘工作,直至1966年工作停顿。1969年,编绘工作重新启动。1970年5月,杨宽被从“五七干校”借调至复旦大学《图集》编绘小组,负责先秦地图的绘制工作。

杨宽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基本完成了先秦地图的编绘,主要借用了清代学者的地理考证成果。他的《西周列国考》一文,以词条形式排列了西周170余国家和部族,地理方位考证与《图集》释文完全一致。这篇文章的来源就是杨宽为编绘西周地图所作的地名释文。

杨宽编绘先秦地图主要借鉴清人考证成果,但清人先秦地理考证主要围绕《春秋》《左传》《战国策》展开,并不涉及西周地名。

杨宽的重要学术见解

商代别都制度的研究

1984年,杨宽写作的《商代的别都制度》提出,郑州商城、朝歌分别是商代早期、晚期的别都。虽然后来考古发现对商丘、朝歌作为都城的可能性提出质疑,但杨宽的商代别都观点对后来的商史研究产生了影响。

西周封国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

杨宽在《论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中,系统论述了西周封国的地理分布特征,提出了异姓封国环绕同姓封国的圈层格局,并首次对西周封国进行地理区域划分。

杨宽的研究揭示了西周封国“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理解模式,仍然值得注意。

春秋战国郡县制与分封制研究

杨宽对战国郡目进行了详细考订,最终梳理出战国郡目60个。他还提出秦始皇统一后仍存在分封制的观点,尽管这一观点存在争议,但其对战国历史发展的认识仍具有重要影响。

战国历史地理考证的精细化

各国疆域的考证及《战国地图》的绘制

杨宽以战国史为主攻方向,重视对战国诸国疆域的考证。他绘制的《战国时代初期形势图》是学术史上第一幅带有明确年代的历史地图,标志着战国地图绘制精度的提升。

对魏国沟通东部、西部领土方式的认识

杨宽认为魏国通过上党地区沟通两块领土,这一观点虽然受到后人修正,但其对战国地理研究的贡献不可忽视。

秦统一战争中东郡的战略地缘价值

杨宽注意到东郡设置后,秦国领土实现对关东六国的分割,动摇了关东六国合纵地理基础。这一发现长期未受到学界重视,但其重要性逐渐被后来的研究所验证。

结语:杨宽的学术转型与历史地理学的贡献

长期以来,杨宽被视为一位先秦史学者、战国史专家,但他在历史地理研究上的成就同样值得关注。编绘《图集》的经历促发了杨宽对先秦历史地理相关问题的思考,使他逐渐步入先秦历史地理研究行列。

《图集》的编绘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事件,杨宽因参与其中实现了学术研究的重要转型。这不仅是《图集》编绘的一大幸事,也是杨宽个人学术生涯中的一大幸事。

推荐阅读  探索云南:从课本到实地的地理奇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