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批檢方「惡劣」:羈押庭再掀爭議

台北報導—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因7000萬交保裁定被撤銷,15日上午在台北地方法院羈押庭再度引發風波。庭訊結束後,柯文哲對檢方將起訴書證據清單中所有證人列為不得接觸對象的要求表示不滿,直斥檢方「惡劣」,並要求公開清單。
庭訊歷時約兩小時,法官在檢辯雙方陳述完畢後,詢問柯文哲能否在辯論終結前避免與證人接觸。柯文哲回應稱將「再忍耐一天」,但強調此案將來會成為司法史上檢討的案例。
庭訊中的爭議焦點
檢方主張,應將起訴時證據清單列出的證人,及審理中的證人一併列入禁止接觸範圍。柯文哲的律師則指出,清單上的證人多達200至300人,全面禁止接觸不符比例原則。
柯文哲在庭上拿起麥克風,批評檢方「很惡劣」,指控檢方將其接觸的所有人都列為證人,並要求檢方將清單印出來供全台灣人檢視。
法律專家看法
法律專家表示,檢方的要求在法律上雖有其依據,但涉及比例原則的應用問題。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李明指出,檢方在保護證人與被告權益間應取得平衡,過於嚴苛的限制可能引發反彈。
「在司法程序中,保護證人不受干擾固然重要,但也需考量被告的辯護權,尤其是涉及大規模證人名單時。」 — 李明教授
案件的未來走向
柯文哲此案的進展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隨著庭訊的進行,外界對台灣司法體系的透明度與公正性提出更多質疑。專家預測,若此案持續引發爭議,可能促使司法改革的呼聲再度升高。
柯文哲的律師團隊表示,將在未來的庭訊中繼續提出相關法律論據,力求維護被告的合法權益。下一次庭訊預計將於16日進行,屆時可能會有更多新證據與論點浮出水面。
此案不僅是對柯文哲個人的考驗,也成為檢視台灣司法體系的一個重要契機。隨著案件的發展,社會各界將持續關注其對未來司法政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