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9 月, 2025

台灣男子潘尚鈺在日涉嫌詐騙被捕:手機翻譯成犯罪工具

unnamed-file-610

日本愛知縣豐田市近日發生一起詐騙未遂事件,27歲台籍男子潘尚鈺因涉嫌詐欺未遂被警方逮捕。據悉,潘尚鈺以觀光為名來到日本,並利用智慧型手機的翻譯應用程式與受害者溝通,事後辯稱自己「沒想到這會是犯罪」。

事件發生在8月18日至9月12日期間,潘尚鈺涉嫌與他人共謀,對住在豐田市的58歲女性謊稱需支付系統使用費以提取投資收益,試圖詐取現金約460萬日圓(約新台幣96萬6千元)。

案件背景與警方調查

根據日本中京電視台的報導,這名女性此前已因投資名義被騙取現金約1,043萬日圓(約新台幣219萬元)。9月12日,愛知縣警方接獲通報後,在現金交付地點設下警戒,最終在潘尚鈺假扮投資公司員工現身時將其逮捕。

潘尚鈺在接受警方調查時表示,他與受害者的所有溝通均通過智慧型手機翻譯應用程式進行,並否認自己有犯罪意圖。當地警方懷疑潘尚鈺可能是被詐騙集團雇用的車手,目前正在深入調查中。

智慧型手機翻譯應用程式的角色

這起案件引發了對智慧型手機翻譯應用程式在跨國犯罪中角色的關注。專家指出,這類應用程式雖然便利,但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來掩蓋語言障礙,進而進行詐騙。

「科技的進步讓人們更容易跨越語言障礙,但也為犯罪分子提供了新的工具,」一位不願具名的網絡安全專家表示。

隨著全球化的加速,類似的跨國詐騙案件可能會越來越多。專家建議,應加強國際合作和技術監管,以防止科技被不當利用。

歷史上的類似案件

這並非首次發生類似的跨國詐騙案件。過去幾年,隨著科技的進步,跨國詐騙案件屢見不鮮。2019年,一名中國籍男子在美國因利用社交媒體進行詐騙而被捕。這些案件均顯示出,科技在犯罪活動中的雙刃劍作用。

根據警方統計,跨國詐騙案件的數量在過去五年中增長了30%。這些案件通常涉及多國公民,並利用科技手段來掩蓋真實身份。

未來的發展與影響

目前,愛知縣警方正在加緊調查潘尚鈺的案件,並追查其背後可能存在的詐騙集團。這起案件再次提醒公眾,在進行國際交易或投資時,應提高警覺,並仔細核實對方的身份。

未來,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如何平衡科技帶來的便利與其可能引發的安全問題,將成為社會各界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潘尚鈺的案件將如何進展,警方的調查能否揭露更大的犯罪網絡,值得持續關注。

推荐阅读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引发全球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