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9 月, 2025

衞生署警告颱風暴雨後類鼻疽風險增加

unnamed-file-420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近日呼籲市民在颱風及暴雨過後提高警覺,保持個人及環境衞生,以預防感染類鼻疽。這種疾病是由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根據海外文獻和本地數據,該菌在颱風或暴雨後更容易散播,增加感染風險。

類鼻疽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細菌感染,通常通過接觸受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傳播。衞生防護中心指出,颱風或暴雨後,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伯克氏菌可能曝露於地面,並隨著強風或暴雨更容易散播。這使得感染個案在惡劣天氣後更為常見。

類鼻疽的背景與影響

類鼻疽主要發生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特別是在東南亞和澳大利亞。這種疾病的症狀包括發燒、咳嗽、胸痛和肌肉疼痛,嚴重時可導致肺炎、敗血症甚至死亡。對於免疫力較弱的群體,如長期病患者,感染風險更高。

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過去幾年香港的類鼻疽病例有所增加,尤其是在颱風季節。專家指出,這可能與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增加有關。

專家意見與預防措施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的陳教授表示:「市民應該在颱風和暴雨後特別小心,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尤其是接觸泥水和土壤。」他建議市民在清理受水浸的家居或花園時,應佩戴防護手套和口罩。

「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和環境清潔是預防類鼻疽感染的關鍵。」—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

此外,衞生署建議市民在颱風季節前做好準備,包括確保家中有足夠的防護設備和清潔用品。

未來展望與應對策略

隨著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類鼻疽的風險可能會持續增加。專家呼籲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加強對類鼻疽的認識和預防措施。

未來,衞生署將繼續監測類鼻疽的發病情況,並加強公共教育,以提高市民的防範意識。市民則應密切留意政府發布的健康指引,並在必要時尋求醫療協助。

總之,面對颱風和暴雨帶來的健康威脅,市民需要提高警覺,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以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推荐阅读  克什米尔山洪暴发致46人遇难 逾200人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