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凌小蛰”的重生:野生动物保护的新里程碑

央视网消息:雪豹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青藏高原的旗舰物种,其生存状态标志着高原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水平。近日,青海西宁野生动物园成功救助了一只受伤的雪豹“凌小蛰”,其康复过程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几天前,“凌小蛰”刚刚搬入新家,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网友的关注。
记者马雅慧在青海省西宁市野生动物园报道,这里是公众近距离接触被誉为“雪山之王”的雪豹的重要窗口。上周四,“凌小蛰”从兽医院的康复场被转运至雪豹馆,如今它已经开始与游客互动。这是“凌小蛰”首次在动物园中见到游客,监控画面显示,它对新环境适应良好,时而舔舔冰块,时而四脚朝天卖萌玩耍。
“凌小蛰”的救助历程
“凌小蛰”目前能跑能跳,但其被发现时濒临死亡。今年3月,青海玉树治多县的管护员在野外发现了这只仅六个月大的雪豹幼崽。它体重不足10公斤,无法站立,且有低温脱水、颈椎胸椎损伤等严重症状。救护人员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了抢救与治疗,并将康复视频上传网络,迅速引起广泛关注。
“凌小蛰”这个名字有着特殊的意义。根据救护中心的惯例,救助的雪豹以“凌”为姓,象征冰雪,与雪豹气质相符,同时也寓意着跨越生命的艰难。名字中的“蛰”则来源于它被救护时的节气——惊蛰。
康复进展与未来展望
经过四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凌小蛰”体重从19.4斤增长到40多斤,身体状况良好。救护人员为其制定了科学的营养食谱,包括羊肉、兔肉和鸽子肉等多样化饮食,并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后,开始了后续康复训练。如今,“凌小蛰”已经被转运到更大、更通风的康复场地,继续恢复肌肉力量和运动能力。
“凌小蛰”的神经受损难以完全治愈,且因受伤时年龄太小,未学会野外生存技能,即便康复后也不满足放归自然的条件。”
专家表示,尽管“凌小蛰”无法重返自然,但其康复过程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青海作为三江之源,生态地位极其重要。近年来,青海通过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在雪豹监测调查、个体卫星追踪研究、栖息地评估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青海的野生动物保护成就
青海的雪豹数量已超过1200只,随着保护措施的完善,雪豹种群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当地牧民也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积极参与到野生动物的保护中。
“凌小蛰”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个体生命的奇迹,也反映了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不断进步。未来,随着更多保护举措的实施,雪豹及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