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 月, 2025

上海蝉灾引热议:山东人急盼夏日美味

unnamed-file-1310

“抓住了一只蝉,就抓住了整个夏天。”这句诗意的话在今年夏天的上海显得格外应景。自入夏以来,上海的蝉数量激增,响亮的“滋儿哇”叫声如同自带360°回旋扩音器,不时在树上“降雨”,让“上海蝉灾”登上了热搜。

与此同时,山东人看到这则新闻后,在网络的另一端急得团团转,不想错过这款夏日专享美味。毕竟“山东人地毯式搜索知了猴”也曾登上热搜。除了山东,河南、苏北和皖北也有抓知了猴食俗。

蝉的“大年”:自然现象与生存策略

今年蝉的数量为何如此之多?这是因为今年正逢蝉的“大年”。蝉,属于半翅目蝉科动物,全球有超过3000种,是人们最熟悉的昆虫之一。早在1亿多年前,蝉就与恐龙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尽管蝉没有尖牙利爪,也没有拟态天赋,但它们在繁殖期内群聚出现,以应对捕食者。

蝉的一生分为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没有蛹期。若虫阶段是蝉生命中最长的阶段,它们在地下生活若干年,以植物根茎汁液为食。不同种类的蝉若虫生命周期长短不同,大部分蝉在地下生活2-5年,最长的北美蝉可达17年。

研究显示,蝉的“爆发年”通常出现在以蝉为食的鸟类数量减少的年份。

蝉鸣的奥秘:高分贝的自然交响乐

在树上引吭高歌的蝉,生命已接近尾声,它们需要在仅剩的4-6周内繁殖后代。高亢的“鸣叫”只来自于雄蝉,吸引雌蝉前来交配。雄蝉通过第一腹节背面两侧的鼓膜发音器发声,振动鼓膜的肌肉每秒能伸缩1万次。

蝉鸣最高可超过100分贝,相当于喷气式飞机在100米高处飞过时的轰鸣。

尽管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下确实会影响听力,但人们一般不会整天与蝉群零距离共处,可以考虑用关窗、戴耳塞的方式物理降噪。

知了猴:美味与生态的平衡

山东、河南人爱吃的“知了猴”,一般是蚱蝉的若虫,蛋白质含量高达58.58-70%,被誉为“唐僧肉”。然而,知了猴虽美味,但有些人对其蛋白质成分过敏,食用后可能引起过敏性反应。

看到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抓知了猴“盛况”,不少人疑惑:大量捕捉是否会影响生态?答案是肯定的。蝉为鸟类、部分哺乳动物和昆虫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大量捕捉会破坏生态平衡。

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已开展规模化养殖蚱蝉的尝试,以满足地方性食用需求。

尽管养殖蝉的成本较高,生长进程难以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但这一产业仍有继续完善的空间。

蝉的生命周期长,养殖成本较高,生长进程难以依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这一产业仍有继续完善的空间。

推荐阅读  书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明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