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明——顾立雅《中国之诞生》

1936年,芝加哥大学教授顾立雅的《中国之诞生:中国文明的形成期》(以下简称《中国之诞生》)问世,成为汉学经典之作。近期,东方出版中心·时刻人文首次推出该书的中译本。这部作品作为西方汉学界系统研究中国上古史的第一部综合性著作,将商周文明置于全球文明史的框架中讨论,具有开创性视野。
顾立雅在书中通过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驳斥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和“白人种族优越性”的观点,阐述了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的独有特性,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顾立雅的学术生涯与《中国之诞生》的背景
顾立雅是20世纪美国本土学者中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曾任芝加哥大学东方语文系主任,并担任美国东方学学会会长。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教学、研究及著述,尤其在孔子学说、法家思想、早期中国文明等领域成果丰硕。
早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顾立雅就对孔子学说产生兴趣,并以中国思想为主题撰写学位论文。1932年至1936年,他在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下到中国学习,并结识了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考古学家,得以在留学期间前往安阳殷墟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中国之诞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考古发现与文献互证
顾立雅是最早参与中国考古的西方学者之一,他在《中国之诞生》中指出:“中国文化的起源和早期历史非常值得研究,这一历史仍然有迹可循,有物可证。”
书中详细介绍了当时中国考古的前沿成果,尤其是安阳殷墟的发掘情况。他通过实地考察和与考古学者的密切交流,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将之融入书中,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活的早期中国图景。
“现有的证据表明,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生活在北方的中国人属于同一个人种,从他们的头骨看不出任何其他人种对这一地区的入侵。”
顾立雅的研究开创了考古与文献互证的研究范式,为西方汉学研究中国上古史开辟了新路径。
驳斥“中国文化西来说”
20世纪初,西方对中国的态度是高傲与鄙夷杂糅的。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中华文明可能是西方舶来的产物。顾立雅在《中国之诞生》中对这种观点予以驳斥,强调中国文明在黄河流域的独立起源、自主演化。
他指出,汉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完全独立的书写体系;商代青铜器采用的复合范铸造法与西方的失蜡法存在显著差异;商周国家形态与西方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
顾立雅通过比对商代建筑与希腊神庙,西周与罗马的政治文化发展,强调中国人拥有不逊色于世界任何民族的伟大文明。
经典的启示与局限
尽管《中国之诞生》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性,但其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在空间视野上,顾立雅将商文明的范围局限于安阳殷墟,对长江流域、四川盆地等地的文明进程关注甚少。同时,他将夏朝归入传说时代,对西方学界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经典的意义不在于提供终极答案,而在于不断启发新的思考,推动学术研究持续向前发展。时隔近九十年,《中国之诞生》仍然在启迪我们,如何以全球史的眼光审视中国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