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8 月, 2025

柯建銘面臨黨內壓力:民進黨未來何去何從?

featured-lonnews-com

「大罷免」以「全敗」落幕,民進黨萬年總召柯建銘營造的「大成宮」一夕崩塌成了「大逼宮」。除了柯建銘本人,黨團幹部「全辭」,黨主席賴清德總統一句「黨團改組符合社會期待」,形同證實民進黨發動連署提前改組,包括總召在內。

柯建銘以「此時無聲勝有聲」回應黨內逼宮聲浪,並在臉書貼文引曹植〈七步詩〉,強調「大罷免是窮盡一切可能,讓國會過半,何錯之有!難道罷團也錯了嗎?」這番話顯示出他對黨內壓力的抵抗。

民進黨的內部矛盾與挑戰

柯建銘的言論引發了黨內外的廣泛關注。政黨存在的目的在於贏得選舉,爭取執政,但不能因此化約為「勝利是最高道德,權力是唯一真理」。柯建銘的策略被指責為跨越了政治道德的紅線。

民進黨展開逼退柯建銘行動,藍白政黨亦反問,「難道戰犯只有老柯一人?」過去一年半,民進黨舉黨瘋狂,何止柯建銘一人?但他是代表號,為達成國會過半的目的,他用極端語言,讓民進黨走上「獨裁政黨」鋼索。

柯建銘的反擊與政治責任

柯建銘反對在野黨的諸多法案,藍白立委被扣上「賣台的中共同路人」的帽子。他的策略加深了民意對民進黨完全執政的憂慮。柯建銘問「難道罷團也錯了嗎」?這種無差別抹紅在野立委的行為,被視為不正常的民主手段。

「不投同意就不是台灣人」——柯建銘的言論加劇了社會分裂。

在大罷免失敗後,柯建銘提醒「多注意風災及關稅問題」,暗示總統與行政院的失誤也是失敗原因之一。作為民進黨「永遠的總召」,他本該為總統、院長分憂,但卻因戰略失準而讓總統、閣揆相信「大成宮」這種口號。

未來的道路與黨內改革

民進黨會陷入民意支持度大崩盤的窘境,責任不只在柯建銘一人,還有絕大多數迄今不肯清醒的黨人。立委郭國文直指「路線問題」,並以財劃法為例,批評黨內的全面對抗策略。

留任的卓揆並未依立法院通過的修法案,將軍警消加薪與退休金編入預算,理由是「行政院已經聲請暫時處分」。這意味著內閣改組並未改變行政院的對抗姿態,那麼柯建銘總召之職是去是留,是否重要?

「假傳聖旨又忽視他人意見。」——柯建銘被指責為忽視黨內意見。

總結來看,柯建銘的去留已經成為民進黨內部矛盾的縮影。黨內改革勢在必行,否則將面臨更大的政治風險。未來,民進黨需要重新審視其策略,以避免重蹈覆轍。

推荐阅读  賴清德的政治挑戰:內閣改組與跨黨合作的雙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