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的「更大民主」:民主深化還是權力擴張?

賴清德總統執政一年多,政治抗爭的時間似乎遠多於國家治理。面對立法院在野黨不符己意的多數決議,他以擴權、破壞憲政體制為由加以抗拒,聲稱要用「更大的民主」糾正反民主。然而,什麼是「更大的民主」?號召青鳥進行街頭抗爭是一例,而大罷免則被視為「更大民主」的一個更積極的作法。
726和823兩波的罷免投票,清楚證明大罷免背離主流民意。如果民主是多數決,大罷免就是與多數人民對立,是反民主而不是民主,這怎麼可能是更大的民主呢?事實上,用「更大的民主」包裝大罷免,並將罷免的對象污名化,目的是讓在野黨的監督失去正當性。大罷免並非為了深化民主,而是藉由減少在野黨立委席次,達到全面執政的目的。
民進黨的轉變與民主的初衷
過去的民進黨,以「民主需要監督制衡」為口號,說服人民對抗當時一黨獨大的國民黨。民進黨員充滿理想,為了追求自由、民主,不惜以身試法,冒著坐大牢甚至失去生命的危險,衝撞戒嚴體制。然而,現在的民進黨似乎變了調,為了避免國會的監督制衡搞大罷免,不惜勞民傷財、激化人民之間的仇恨。
這場基於一黨或一己之私的政治風暴,顯然是把政黨利益置於人民利益之上,民進黨過去的理想性喪失殆盡。現在的民進黨不再是施明德、黃信介、呂秀蓮、甚至是陳水扁的民進黨,這也說明為何民進黨的民意支持度逐漸下滑的原因。
托克維爾的民主觀點
如果大罷免明明不具民主的正當性,為什麼民進黨、罷團及其支持者仍然如此理直氣壯?托克維爾在《民主在美國》中指出,最危險和瘋狂的黨派常常以具有說服力的語言,把自己的目標神聖化,竊取「多數」之名,宣稱自己就是「人民」。
托克維爾認為,只要維持民主機制,這些黨派會在選票下現出原形,證明他們是少數冒充多數。
托克維爾的論點是:用民主機制治療民主之病。賴總統「更大民主」的理念似乎與托克維爾的想法有些神似,但精神上並不一致。托克維爾的用民主治療民主,依靠的是民主的制度設計,而非個人或政黨的權力擴張。
民主的未來:制度與原則的重要性
托克維爾從觀察美國的民主政治中發現,民主是利大於弊;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人民或政黨必須恪守「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民主政治的原則和價值。托克維爾預測,一個民主國家的多數如果無法確立和平的統治權,這個國家遲早會墮入擁有無限權威的單一個人手中。
托克維爾論述的要旨是:選民激情、不理性,政客短視近利是民主社會的通病,但是堅守「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金律、尊重憲政體制,則可以糾正民主之惡,確保社會的長治久安。
從以上的分析,賴總統心中的「更大民主」,顯然與托克維爾的觀點大相徑庭。托克維爾的「用民主治療民主」是尊重民主體制和原則,民主原則和體制遠比誰執政、哪一個黨執政重要;但是賴總統的「更大民主」不是為了更好的民主,而是為了更能施展自己的權力意志。
遺憾的是,賴總統執政以來,喊「捍衛民主」的次數是歷任總統之最,但是作為上卻似乎朝「反民主」的方向前進,問題在於他其實是把「符合他的政治理念」等同於「更大的民主」,「我」就是民主,反對我就是不民主,這類的例子不勝枚舉。
總之,除了知道選舉要選票多才算贏之外,賴總統對「民主」的理解顯然是不足、甚至是偏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