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8 月, 2025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明:顾立雅《中国之诞生》的启示

unnamed-file-1085

1936年,芝加哥大学教授顾立雅的《中国之诞生:中国文明的形成期》问世,成为汉学经典之作。近期,东方出版中心·时刻人文首次推出该书的中译本。这部著作是西方汉学界系统研究中国上古史的第一部综合性著作,将商周文明置于全球文明史的框架中讨论,具有开创性视野。

顾立雅通过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驳斥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和“白人种族优越性”论调,阐述了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的独有特性,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他的研究不仅是学术上的突破,更是对中国文明的温情与敬意的表达。

顾立雅的学术生涯与中国考古

顾立雅是20世纪美国本土学者中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任芝加哥大学东方语文系主任,并担任美国东方学学会会长。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教学、研究及著述,在孔子学说、法家思想、早期中国文明等领域成果丰硕。

在博士学位期间,顾立雅对孔子学说产生兴趣,并以中国思想为主题撰写学位论文。1932年至1936年,他在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下到中国学习,期间多次考察安阳殷墟,得到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中国之诞生》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书中的考古与历史分析

《中国之诞生》全书结构明晰,涵盖考古发现、商代、周代三个方面内容,系统论述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历程。考古发现部分是全书的基石,顾立雅详细介绍了当时中国考古的前沿成果,尤其是安阳殷墟的发掘情况。

在商代和周代部分,顾立雅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多个维度展开介绍。他提出商周鼎革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认为商代对“上帝”的崇高信仰被西周的“天命观”取代,标志着神权逐渐走向道德化、普世化。

驳斥“中国文化西来说”

20世纪初,西方对中国的态度是高傲与鄙夷杂糅的。顾立雅在《中国之诞生》中对19世纪末兴起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予以驳斥,强调中国文明在黄河流域的独立起源、自主演化。

“现有的证据表明,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生活在北方的中国人属于同一个人种,从他们的头骨看不出任何其他人种对这一地区的入侵。”

顾立雅通过对比商代建筑与希腊神庙、西周与罗马的政治文化发展,指出西方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轻蔑与鄙夷是滑稽而可笑的,强调中国人拥有不逊色于世界任何民族的伟大文明。

经典著作的持续影响

《中国之诞生》开创了考古与文献互证的研究范式,为西方汉学研究中国上古史开辟了新路径。顾立雅的研究虽然在空间视野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其带来的思考与启示仍然影响深远。

经典的意义,不在于提供终极答案,而在于不断启发新的思考,推动学术研究持续向前发展。时隔近九十年,《中国之诞生》仍然在启迪我们,如何以全球史的眼光审视中国文明。

推荐阅读  探索云南:从课本到实地的地理奇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