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稅談判:從「萬萬不可」到「影響可控」,經濟部的立場轉變

對於進口車零關稅的態度,台灣經濟部從不久前的「萬萬不可」轉變為如今的「影響可控」,這一立場的轉變引發了廣泛關注。本周在立法院質詢時,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表示,台美關稅談判中涉及美國汽車進口問題,並強調美車進口不僅涉及關稅,還包括非關稅貿易障礙,如安全和空污標準等。
鄭麗君承認在與美國的談判中觸及汽車進口項目,這並不令人意外。美國總統特朗普一直將汽車出口視為重要的貿易項目之一。從其他與美國達成關稅協議的國家來看,無論美國對該國課徵的對等關稅多少,該國通常都需給予美國進口商品零關稅待遇。
經濟部的立場轉變
去年底,台灣有17名朝野立委提案調降進口車關稅至零,當時經濟部的反應非常強烈,提出的評估報告指出,進口車零關稅將導致每年稅收損失523至600億元,並對國產車產業造成嚴重衝擊,可能影響847億元產值及約8萬名員工的就業。當時經濟部的態度可謂「萬萬不可」。
然而,面對美國要求台灣給予汽車進口零關稅,經濟部的立場卻轉變為「影響可控」。這一轉變是否顯示出某種程度的「雙重標準」?經濟部表示,如果給予美車零關稅,可能不會擴及其他國家,且目前談判的美規車僅限於美國品牌汽車,因此影響可控。
專家意見與現實挑戰
然而,這一說法在專家看來似乎過於樂觀。實際上,如果給予某國某類產品進口零關稅,通常適用於該國生產的所有相關產品,而不僅限於某些品牌。若無特別規定,甚至可能包括轉口產品。因此,經濟部的說法可能過於自我安慰。
「如果依照正常操作,美國生產製造的汽車都可享受零關稅,那麼幾乎全球各大車廠都可以利用這一優惠進入台灣市場。」
此外,台灣在國際外交中的弱勢以及長期遵循WTO規定的傳統,使得台灣難以單獨給予美國零關稅待遇而不擴及其他國家。只要歐盟或日本向WTO申訴,台灣勢必需要調整政策。
未來的影響與展望
經濟部作為國際經貿和對外談判的主管部門,曾在過去的對美貿易談判中展現出專業與堅持。然而,在此次對美談判中,其專業表現令人質疑。雖然談判結果尚未出爐,但降低汽車進口關稅甚至給予零關稅似乎已是勢在必行。
無論官方如何努力安撫業界,台灣車市必然會迎來一波重新洗牌與大變革。消費者可能成為最大的贏家,而產業界與從業人員則面臨著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