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8 月, 2025

台灣「大罷免」失敗後政局走向:藍白綠未來兩年何去何從?

featured-lonnews-com

台灣的「大罷免」行動在8月23日落幕,國民黨被提出罷免的31名立委全數保住席位,這場政治運動未能改變立法院的「朝小野大」局勢。隨著罷免失敗,總統賴清德宣佈將進行內閣改組等「四項調整」,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則向執政黨提出了「五大訴求」。

明年台灣將舉行縣市首長選舉,而2028年則是總統大選年。這次「大罷免」失敗後,台灣的政局將如何發展?朝野對立的「政治僵局」能否打破?BBC中文邀請多位專家進行分析。

罷免行動與政治僵局

這場史無前例的「大罷免」行動由公民團體發起,並獲得執政民進黨的支持,目的是翻轉2024年選舉後立法院的局勢。第一輪罷免在7月26日進行投票,當時24名國民黨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均未能通過;第二輪罷免在8月23日進行,7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也遭否決。

與第二輪罷免同步舉行的「核三」重啟公投,由於同意票未達四分之一門檻而未通過。雖然如此,同意票數達434萬,高於不同意的151萬票,並超過2021年重啟核四公投的380萬票。

「大罷免」結束後,台灣立法院維持原本席次分配:國民黨52席、民進黨51席、民眾黨8席、無黨籍2席。

專家分析與未來展望

台灣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劉嘉薇教授表示,罷免結果呈現「最新民意」,執政黨須承認在立法院處於少數地位,與在野陣營溝通妥協,釋出權力,才能運作政治解決僵局。

中正大學政治系蔡榮祥教授指出,學界對於解決台灣目前政治僵局有籌組聯合內閣和共治政府的聲音,但可能性不高,未來應會維持少數政府,執政黨可能進行部分內閣改組。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張峻豪教授認為,賴清德政府可能因外部壓力而轉變態度,尤其在軍購等國防預算上,若無法獲得美國信任,可能會妥協釋放善意。

內閣改組與政局影響

接連兩輪罷免選舉結果反映賴清德政府執政面臨的挑戰。7月26日罷免後多項民調顯示,執政黨民意滿意度明顯下滑,賴清德、行政院長卓榮泰滿意度跌破三成創新低。

總統賴清德在選後召開記者會表示,將啟動行政院內閣改組,行政院長卓榮泰在7月26日後曾多次請辭,但因應對台美對等關稅談判及南部風災重建等仍在進行,他希望卓榮泰留任。行政院公佈將在下週啟動人事改組。

台灣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顏維婷表示,內閣改組是賴清德選後改革的第一步,但仍需檢視行政院長是否換人、是小改組還是大改組。

藍白合作與未來選舉

國民黨在兩次罷免選舉取勝後的政治動向備受關注。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第二輪罷免後表明將辭去黨主席,並呼籲台中市長盧秀燕接棒,帶領國民黨面對未來的縣市長選舉及總統大選。

盧秀燕在第二輪罷免選舉中積極助選,成功保住中部五位立委的席次,提升了她在黨內和台灣政壇的地位。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認為,盧秀燕勢必將扛起黨主席的責任,這是「民意所趨」。

由民眾黨黨主席黃國昌發起的「重啟核三」公投獲得超過400萬同意票,顯示民意對民眾黨的肯定。張峻豪認為,這標誌著黃國昌的重大勝利,未來無論是談「藍白合」或與國民黨合作抗衡民進黨,民眾黨都有非常重要的角色。

學者蔡榮祥指出,黃國昌將在明年一月卸任立委,此次全力為國民黨助選立功,擁有更多籌碼能與國民黨協商,可能在2028年與國民黨候選人搭配投入總統大選。

這次「大罷免」行動雖然未能改變立法院的局勢,但對台灣未來的政局和選舉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政治僵局能否打破,藍白綠各方如何調整策略,仍需時間觀察。

推荐阅读  中国宣布新经济刺激计划以应对全球经济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