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蹲訓練新發現:疲勞感不等於肌力停滯

實習編輯藍子瑄/綜合報導
你是否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情況?明明全身疲累不想訓練,但一旦開始深蹲,卻發現自己的力量超乎預期。專家指出,「累不等於沒進步」,訓練時不應完全依賴主觀的「疲勞感」來判斷體能狀態。
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其臉書專頁「一分鐘健身教室」中分享了一項最新研究,指出「主觀疲勞」和「客觀表現」並不總是同步。這項研究的背景來自於過去的實驗,當時研究人員招募了八位能夠深蹲兩倍體重的男性,進行了為期五天的高強度深蹲訓練,隨後安排了14天的減量期。
研究揭示疲勞與肌力的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儘管在高強度訓練後,受試者仍感到疲勞,但肌力表現已經恢復。減量期結束後,受試者的單次最大深蹲重量(1RM)提升了5.2%,肌肉拉力增加了11.4%,跳躍表現也回到了基準水準。
「累不等於沒進步,疲勞感並不代表體能下降。」——王思恒
王思恒強調,訓練時不應完全依賴主觀的「疲勞感」來判斷體能狀態。他建議,在短期高強度訓練後,應安排減量期,並結合客觀數據,如單次最大深蹲重量(1RM)或跳躍高度,以達到肌力高峰。
專家觀點與實際應用
這一發現對於運動員和健身愛好者來說,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許多運動科學家認為,疲勞感是訓練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但不應作為唯一的指標來評估訓練效果。相反,應該結合客觀的數據來全面評估體能狀態。
運動生理學家李明輝表示,「在訓練中,感到疲勞是不可避免的,但這不應成為停止訓練的理由。」他建議,運動員應該學會區分「良性疲勞」和「過度訓練」的差別,以便更好地管理訓練計畫。
未來的研究方向
隨著這項研究的發表,未來的研究可能會進一步探討不同運動項目中疲勞感和肌力表現的關係。這將有助於開發更科學的訓練計畫,幫助運動員在不增加受傷風險的情況下,達到最佳表現。
總之,這項研究證明了疲勞感並不一定代表肌力的下降。對於那些在訓練中感到疲憊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鼓舞人心的消息,提醒我們在訓練中應該更多依賴客觀數據,而非僅僅依靠主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