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8 月, 2025

賴清德的政治挑戰:內閣改組與跨黨合作的雙重策略

featured-lonnews-com

七二六大罷免落幕,台灣政壇表面上塵埃落定,實則政局震盪方興未艾。無論支持或反對罷免,各界都難以忽視一個事實——當前台灣政治進入高度對立與僵局狀態,府會之間的互信幾近破裂,民間對政治失能的焦慮亦日益加深。

在這樣的氛圍下,總統賴清德不僅要面對國會對抗、政策受阻的現實,更須重新思考其領導風格與治理路線。此刻若無有感回應,執政正當性恐將繼續流失。如何穩住政局、回應民意、重建治理信任?內閣改組與跨黨合作,或許是兩條必須並行的道路。

內閣改組的必要性

罷免案後,朝野對行政團隊表現的批評聲浪再起,內閣改組呼聲隨之升高。改組固然是合理的政治操作,但若僅止於汰換個別官員、回應輿論壓力,效果恐怕有限。當前問題的核心,在於施政與社會期待之間的落差,尤其在經濟治理、教育政策與民生議題上,部分部會長期缺乏回應社會變化的能力,也難以跨越黨派進行有效溝通。

真正有效的內閣改組,應該回到「功能性治理」的本質,強化專業性與整合力。延攬具備公共治理能力、能與多方勢力協調的政務官,特別是能跨越藍綠光譜、具實務經驗的人才,有助於讓執政團隊更接地氣,也為政策推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跨黨合作的挑戰與機遇

在國會三黨不過半的格局下,若執政黨仍依賴過往的單邊治理模式,勢必面臨法案難以推進、預算審查卡關的困境。事實上,自總統就職以來,朝野多次陷入程序對峙與議事停擺,治理成果難以具體顯現,民眾觀感亦不佳。

因此,跨黨合作不應被視為對理念的讓步,而是一種回應民主現實的治國策略。政府可以主動針對民生、財政、基礎建設等較具共識的議題尋求合作,透過議題交換、專業諮詢,逐步建立跨黨治理的默契。

「務實合作,不但有助於化解國會僵局,更可提升民眾對政治效率的信任感。」

制度保障與未來展望

當然,合作並不意味放棄執政原則。在國安、外交等核心政策領域,執政黨理應維持主導權,以確保政策方向一致、符合國家整體利益。但在其他領域,尤其是與地方治理、市場改革密切相關的政策,納入不同背景的專才,不僅可展現包容態度,也有助政策本身更具多元視角與社會接受度。

這樣的合作,必須建立在制度與監督機制之上。例如:明確的責任分工、透明的協商過程,以及防範外部勢力滲透的機制設計,都是未來推動跨黨合作時不可或缺的防衛線。

2024總統大選結束至今,台灣社會仍深陷選舉後的政治撕裂情緒。罷免與杯葛交織,讓原本期待的新政治進展,反而陷入更大的不信任循環。對賴清德而言,這是一個艱難的時刻,但也是一個可以重整步伐的契機。

若能透過適度的內閣改組強化治理機能,同時在制度性保障下展開有限度的跨黨合作,政府或將有機會重建民意連結,並在對立氣氛中尋得破口。政治,不只是權力的分配,更是對未來的承諾。當制度走到瓶頸,或許正是重新想像「如何共治台灣」的起點。

推荐阅读  金馬獎得主廖慧珍健康亮紅燈 緊急手術後狀況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