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8 月, 2025

中國傾銷模式對台灣及東協經濟的深遠影響

featured-lonnews-com

當中國出口動能在美歐市場趨緩,東協與其他全球南方國家成了新的出海口。這一策略改變雖帶動中國出口維持成長,卻將沉重的產業衝擊轉嫁給新興經濟體的本地製造業者與勞工。

2018年至2024年間,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占比從近20%降至14.7%,對歐盟也從17%降至14.4%。與此同時,中國對東協出口比重升至16.4%,首度超越美歐。表面上是降低對已開發市場的依賴,實則是將其價格競爭力輸出到勞動成本更低、法規更鬆的區域,掀起一場跨境「價格戰」。

東協國家面臨的挑戰

這波低價傾銷浪潮對東協製造業造成嚴重打擊。印尼紡織業2024年因中國廉價成衣湧入而裁員8萬人,預估2025年恐再有28萬人失業。泰國方面,2021年至2024年平均每月關閉超過100家工廠,涵蓋家具、電子、汽車與鋼鐵等產業。

即使中國在當地投資電動車、電池、太陽能等新興產業,也未能帶來整體就業改善,反因供應鏈失衡與價格壓力,導致本地產業關廠,員工被迫轉職至薪資更低、不穩定的臨時性工作。

台灣市場的影響

而這場衝擊並未止於南向國家,台灣也正悄悄步上相同軌跡。台灣啤酒業成為縮影:中國傾銷如何打擊在地就業與薪資。中國製啤酒近年大量傾銷台灣市場,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壓低整體啤酒售價,讓本地產業難以維持營運。

根據台灣釀酒商協會統計,台灣本土啤酒市占率自2016年的66%跌破五成,中國品牌則快速攀升至36%。

台灣菸酒公司旗下三大啤酒廠(善化、竹南、烏日)均出現產能下滑與員工減聘情況。善化啤酒廠從2015年的451人減至2024年的283人;竹南啤酒廠由451人減至311人;烏日啤酒廠則由358人減至270人。

更廣泛的經濟影響

人力縮減的背後,是整體產能萎縮與銷售額壓縮所致。在職員工也會面臨「工時減少、薪資凍漲」、甚而轉為約聘或臨時工的處境。原本穩定的工作正在被低價競爭邊緣化。

這一波連鎖反應不僅限於工廠內部,還波及上游農民、玻璃瓶供應商、物流業者、清洗廠與零售通路,總計超過3萬個家庭受到衝擊。不少家庭因此收入銳減,生活品質明顯惡化。

中國透過傾銷出口擴張市場,背後伴隨的是全球性產業空洞化、基層就業流失與薪資普遍下降。

這不僅是中國單一產業的擴張,而是一種可預測、可複製的經濟模式,藉由低價征服市場,最終削弱他國本地產業的生存基礎。

未來的挑戰與對策

從東協諸國的裁員潮,到台灣啤酒業的減人與低薪,這些現象都是警訊:當「價格」成為唯一競爭手段,創新、品質與在地就業將無以為繼。這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問題,而是對整個經濟體質與產業韌性的系統性挑戰。

唯有正視「低價的代價」,重新檢討貿易與產業政策,才能守住下一代的產業根基與就業尊嚴。

作者為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教師

推荐阅读  中国资本加速收购法国公司,意图扩展欧洲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