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8 月, 2025

台灣內政部長言論引發憲政爭議,台獨議題再掀波瀾

featured-lonnews-com

台灣內政部長劉世芳在立法院接受採訪時表示,「站在中華民國政府的角色上面,我們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此言一出,立刻引發在野黨的強烈批評,指責其言論「違憲」。劉世芳隨後改口,稱這是「個別評論」,並強調維持現狀是台灣最大的共識。總統賴清德也迅速表態,「台灣沒有計劃要改變現狀」。

然而,劉世芳的言論被外界解讀為一種「法理台獨」的表態,尤其是在她今年三月為「大罷免」活動助講時,曾激動地喊出「讓他(賴清德)可以清清白白,來做我們台灣國的主人!」這使得外界質疑她作為中華民國政府內政部長,為何會認定中華民國總統是「台灣國主人」。

憲政理論的爭議

賴清德在「團結十講」中提到,「台灣沒有派人參與制憲」的說法引發爭議,但他強調的重點是「歷經7次修憲,台灣人民才成為修憲的主體」。劉世芳的言論之前,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也表示:「對我們政府來講,中華人民共和國確實存在,這與我們政府是否承認無關。」

這些言論被解讀為民進黨內部形成的「憲政理論」,即「中華民國台獨化」的三段論:經過7次修憲確立主權行使主體僅限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確實存在→中華民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改國號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陳水扁

憲政新解與政治操作

民進黨政府的憲政新解被認為是對當年陳水扁名言的默認,並在美國期望台海維持現狀的壓力下,對《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進行自我解釋。這種解釋既滿足了「建國已成」的幻想,也對鐵桿獨派有所交代,並激發了台灣內部的抗中保台情緒。

然而,這樣的憲政新解卻刻意忽略了《增修條文》前言中「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的描述,以及第11條關於「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的規定。只要不修憲,這些新解釋就被批評為「滿紙荒唐言」。

陸配群體成為政治祭品

在這場憲政新解的政治操作中,政治上處於弱勢的陸配群體成為了賴政府的攻擊目標。今年3月的「武統陸配」事件被視為執政者「清洗內部」的起手式,透過行政手段將其驅逐出境。最新一波的受害者則是具有公職身分的陸配。

根據內政部的查核,全台共有5名現任村里長同時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因此要求各鄉鎮市公所依據《國籍法》辦理解職事宜。這些陸配早已融入台灣社會,卻因為政治操作而被迫面臨解職。

「裡外不是人」——新北市土城區延壽里里長滕月蘭

賴政府的「不放棄就解職」政策,被批評為「柿子挑軟的吃」,打擊的對象竟是台灣自家人。前總統蔡英文曾表示,新住民是台灣大家庭的重要成員,而賴清德也曾承諾民進黨會成為新住民的最佳夥伴。這些政治承諾如今看來格外諷刺。

總之,台灣的憲政新解和兩國論在內部引發了強烈的政治爭議,陸配群體的參政權利因此成為政治祭品,這一切都顯示出台灣內部的政治操作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推荐阅读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挑战与机遇并存